明清印刷书籍成本、价格及其商品价值的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美]周启荣,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历史与东亚语言文化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明清思想史、文化史研究。伊利诺伊大学历史与东亚语言文化系,厄巴纳 61801

原文出处: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研究中国明清时期的书籍市场可以从书价、印刷成本、藏书目录和存世刊本四方面入手。这四方面的研究切入点各有限制与特点,我们在研究的时候必须合理使用这些信息,了解它们的局限性,以免导致不符合历史状况的结论。从少量的书籍价格资料和书籍刻印记录,我们可以大体计算出明后期的书籍价格范围与印刷成本。明代至少从万历时开始,中、下档次的新出的单册刊本价格大抵不会超过一两银子。在由一钱到一两这个价格范围内的书籍,读者可以有很多的选择。一两以下的书籍无论是富商官宦还是贫穷的士人抑或一般的工匠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来购买。刊本书籍已经成为一般百姓的消费品,书籍市场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化、教育的普及而不断扩大,同时刊本也流通全国。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10 年 03 期

字号:

      DOI:10.3785/j.issn.1008-942X.2009.10.061

      书籍史与印刷史是两个不同的文化行为历史的领域,很多传统社会里只有书籍史,却没有印刷史。由于印刷术在中国7世纪,或者最迟到8世纪已经发明,到了明清时期,书籍史和印刷史已不能分开来研究。然而,印刷史的研究在很长时间里都受到书籍史研究方法的影响。过去,中国印刷出版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与版本以及目录学等方面。对雕版、活字技术、版本、书目、出版地点、出版家、书铺、堂号等的搜集成绩可观,此类研究以张秀民和钱存训等的研究最有代表性[1-3];从中国、韩国及西方印刷、造纸技术的角度来研究中国印刷史在世界历史视角下的意义,以潘吉星的研究为最特出[4]。然而,学界对雕版印刷之于中国社会流动、文字和文学发展、教育普及、权力分配、群体意识的塑造和扩散等的重要作用很少讨论,更不用说深入研究。有关书籍市场整体的商业化程度也缺乏概括性的综合估计。这种情况自1996年开始在国外的中国史研究学术圈里有了极大的改变①,一部部有关中国印刷史的专著在美国汉学界迅速出版②。这些著作除了涉及一些如刊本的统计、书籍目录列表以及商业印刷书铺、堂号等传统问题的资料收集之外,还开始注意印刷对社会文化各方面影响的研究。

      从社会史、文化史的角度来研究明清书籍史,必须对当时的商业印刷与书籍史的关系有一基本了解。然而就是在这个重要的问题上,学者们直到现在才开始重视对书籍市场商业化这个问题从宏观与跨时代的角度来探讨。明清书籍市场商业化的问题不但对中国印刷史的研究极其重要,而且与当时的教育、文学、社会流动、经济发展、文化知识的传播、群体认同意识的塑造与流播、地方精英等重要问题都有很密切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中国书籍史与印刷史就显得十分重要。

      对于中国在晚清以前有关印本书籍市场的问题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书籍价格、成本、书籍的印刷数量、印书铺的数量和地理分布、书籍的流通渠道与刊本流通的地理分布等。一般来说,书价越便宜,商业程度越深③;书籍印刷量越高,流通量越大;流通渠道越多样化,商业刊本流入社会各阶层越深入、越广延;书籍流通的地理分布越广,书籍市场的地理伸延越周遍。然而,有关中国印刷史这些传统性的问题,现有的资料极其缺乏。尤其是书籍的印刷量、成本、价格的资料,较之于西欧书籍印刷史研究中所能找到的资料,可谓凤毛麟角,这些资料的缺乏导致研究中国书籍市场十分困难。由于这个缺陷,学者不得不利用其他的资料,用间接的方法对中国印刷商业化的研究作臆测性的估计。最近研究中国书籍印刷史的专著往往依靠对存世刊本和传统藏书目录中所记载的书籍来进行估计。

      本文主要讨论几个与书籍市场有直接关系的问题,如书籍成本、价格及书籍在明末清初时期的商品价格体系里的相对价值,同时讨论利用这些资料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以及研究时所产生的问题。

      一、明末清初的书价

      首先,尽管有关书价的资料极其匮乏,我们仍需尽量利用现存仅有的书价资料来考察明清的书籍市场。一直以来,除了一两篇短文外,并没有更多的研究及大量新资料的发现[5-6]。现存的明清书籍价格资料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印在存世刊本上的价格,即盖在书上的印章的标价;二是收藏家在提及买到的善本或珍本时的记录。前一类资料的搜集纯粹靠运气;后者的资料往往并不一定反映该书当时作为读本的市场价格,经常是作为一种在收购或转让时的收藏品价格。后一类资料大大夸大了书籍的市场价格。例如钱谦益用1200两银子从一个徽州富人手里买来的宋本《汉书》、《后汉书》,这个价格绝对不能用来当做《汉书》、《后汉书》两书作为一般历史读本在当时的市场价格,故此例不能作为一般书籍的市场价格的资料[7]。一般从文集笔记里找到的书籍价格,大概都属于这一类,是收藏家把书籍作为一种财富累积或珍本收藏时特别提到在获得该书时所付出的高价。这种书价是在一个商业化程度很高的经济体系中的奢侈品、收藏品的价格,不是一般读本的交换价格。换言之,并非成本加上出版商和书商利润所得到的书籍市场里的读物价格。所以我们遇到这种书籍价格的时候应该把它们当做如古玩收藏品来处理,不应看成是当时的市场价格。

      现在来讨论存世书印在封面的售价。书的标价必须从现存的明清刊本中发现,可绝大部分的传统刊本都没有标上书价。最近,随着对印刷史兴趣的增加,学者也搜集到一些零星的明清时代的书价。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的沈津先生经过长期留意搜集,才得到极为有限的书价资料。这些资料对研究明清书价具有很重要的价值,但是这些资料与一切历史资料一样,牵涉如何了解它们的意义的方法论问题,就是这些书价应该如何去利用,如何去看待,不同的阐释会直接影响到对这些书价在明清时期商品价格体系中的位置的判断。换句话说,到底这些书价在当时表明书籍是只有极少的富人才能买得起的昂贵商品,还是一般百姓可以凭自己的经济能力买到不同档次和质量却又版本相近的普通消费品?

      有些学者认为书上的这些标价并不能视为这些书籍在明代中国书籍市场的价格,因为这些书都流落在海外(指的是美国和日本),它们的价格有可能是晚清以后中国的书商为了西方或日本的买家而特别标示的。这个可能性不是绝对没有,可这种说法比假设这些书价是原来的市场价格要更不合理。要证明这些价格都是中国书商特别为了外来的买家而标示的,事实上更加困难。退一步来说,即便是这些书价真的是为了外来买家特别标示的,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价格比中国读者要付出的价格更高,而不是更低。也就是说,即使这些学者的说法可以成立,也只能证明明清的书籍市场价格比这些存世刊本的价格要低,因此,我们应该把这些标在现存刊本上的书价视为当时正常的标价。这个说法将在下面讨论书籍印刷成本之后得到进一步的印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