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性别角色分析

——基于1998年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研究结论的比较研究

作者简介:
刘朝晖,周桂香,阳晴晴,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课程与教学系。(广州 510613)

原文出处:
课程·教材·教法

内容提要:

语文教材从图片到内容涉及的性别问题,对于学生建立一定的性别观和形成客观认识女性的态度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到目前为止,虽然教材在性别问题方面已有重大改观,但仍需在如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丰富教科书中女性的角色;第二,完善教科书中的女性形象;第三,在图片的处理上应该增加女性角色的数量,直观地、全方位地展现女性的外在美和内在美。


期刊代号:G351
分类名称:中学语文教与学(初中读本)
复印期号:2009 年 0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0-0186(2008)09 0026-05

      国内对教材的性别研究,有影响的主要是2001年由史静寰教授牵头申报的“对中国幼儿园、中、小学及成人扫盲教材性别分析研究的课题”,出版的《走进教材与教学的性别世界》集中讨论教材中有关性别的问题,其中由马国义撰写的《漠视女性——对初中语文教材女性形象的分析研究》(以下简称马文)[1]阐述了1998年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存在的性别问题。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女性角色呈现状况如何?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改革后的教材中是否依然存在对女性不公正的描述?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面对这些问题,笔者选择了2003年的人教版六册初中语文教材进行研究。

      一、1998年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存在的问题

      马文明确指出:“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者对女性形象进行的处理,使无比生动、丰富、重要的女性形象变得屈指可数、苍白片面、扭曲变形。学生无法从教材中看到具有各个时代特点的优秀、丰满的女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描述男性、女性形象的文章数量差异显著

      1.描写男性的45篇,描写女性的13篇,为男性的28.9%。

      2.描写男性正面形象较多,如,智者、英雄、雄辩家、军人,且丰富多彩,涉及古今中外、现实与神话中的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各个年龄阶段、各种个性的优秀人才,他们或英俊潇洒,或坚毅果决,或博学睿智,充满男性魅力。如,《扁鹊见蔡桓公》中的扁鹊、《出师表》中的诸葛亮、《老杨同志》中的老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解放军。

      而描写女性正面形象的文章则非常稀少,仅有母亲、作家、教师等,典型的光辉形象就更少,只有《木兰诗》中的木兰、《我的老师》中的老师、《刘胡兰慷慨就义》中的刘胡兰、《回忆我的母亲》中的母亲、《冰心传略》中的冰心、《陌上桑》中的秦罗敷。

      (二)选文以男性为标准

      1.多选男性作者的文章。整套教材能辨认出性别的作者有182位,其中男性有162位,占总数的89.01%,少有女性作者的声音,即使如《回忆我的母亲》《冰心传略》《木兰诗》等重点描写女性的文章也由男性来描写,忽视女性自己的体会、自己的声音。

      2.对女性的刻画多从女性的外表、性格、女性与男性的关系着手来进行。例如,女性的外表就是美丽,而且是男人眼中的美丽,是从观者角度来体现的——“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女性的性格就是温柔、勤劳、善良、忍让、牺牲等,服务于男权社会;女性与男性的关系是被动、无力、依附的,爱情和婚姻是其唯一的归宿。

      二、2003年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变化和改进

      第一,涉及的女性角色数量有所上升,马文中有数据显示,女性角色占男性角色的28.9%,而现在我们的统计发现,女性角色占男性角色的29%(见表1),这说明女性出现在教材中的次数比以往要频繁一些。

      表1 课文人物性别比例表

      

      注:1.角色数量中有四位女性女扮男装。

      2.该表是对2003年人教版初中语文六册教科书的分析,包括对课本中所有人物图片和文字中人物的性别分析,并区分主角和配角,依据是图片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文字中人物之间的关系。

      3.表中图片一栏中“女(主)”中的数字表示女性出现的次数,括弧中的数字表示作为主角出现的次数。“女(%)”表示女性在总计中所占的百分比例。

      第二,出现了一些刻画女性挣脱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人格独立的文章。如,在介绍《简爱》时,提到“简爱对人间自由幸福的渴念和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一直是其内心斗争激烈的一对矛盾”。选入课文的片段是罗切斯特与简爱互诉衷肠这一幕。罗切斯特在拐弯抹角地试探简爱的心思时,简爱没有表现出传统女性那样或娇羞、或柔情似水的形象,而是极力维护自己做人的尊严。她的最终归宿不是爱情和家庭,而是她人格的独立和精神的自由。[2]

      第三,选入一些批判重男轻女思想糟粕的文章。如,《变脸》[2]一文的主旨就是要批判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看待男女性别的观念。再如,在名著导读里,引导学生以一种批判的眼光看待大思想家培根的思想,在点评其作品《谈美》时论道:“本文列举的美、德兼备者都是男性帝王,就体现其男权思想的局限性。”[2]

      三、教材中依然存在的问题

      (一)男性角色的数量占绝对优势

      六册课本描写人物的课文总共是83篇,涉及人物(不包括拟人物)283人,女性角色81人,仅占总数量的29%;主角数量共131人,女性主角32人,仅占总量的24%。由此可见,男性出现的比例无论是在角色数量还是在主角数量上都远远高于女性,男性依然处于中心地位,受重视的程度高于女性。此外,女性图片比例也很少,仅占有总数的21.87%。

      (二)男性多从社会意义的角度成为主角,而女性则从个人意义的角度成为主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