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对立统一张力下的语文对话教学设计

作 者:

作者简介:
方相成,丽水学院人文学院。(丽水 323000)

原文出处:
丽水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351
分类名称:中学语文教与学(高中读本)
复印期号:2009 年 08 期

字号:

      “对话”作为当代哲学思潮和时代精神的反映,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意义,由对话的理念而引发的教学范式的改革,使新世纪的语文教学拉开了崭新的一幕。语文教学中的对话,不同于茶余饭后的聊天,需要教师事先通过教学设计进行精心的组织和安排。良好的教学设计具有联合能力,能够把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编制成一个复杂的联系网,以便使学生学会去编制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如何才能实现教学中诸多因素的有效联合呢?美国教育家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中指出:“在一定的情况下,发现真理不是靠非此即彼地割裂世界,而是靠既此既彼地拥抱世界;在一定情况下,真理是表面对立事物的似非而是的联系。如果我们想认识那一真理,我们必须学会把对立事物作为真理来接受。”[1]65下面我们将根据这一原理,探讨如何利用教学中各种要素的对立统一关系来设计语文对话教学。

      一、既要有充分开放的对话空间,又要有明确的话题界限

      开放是语文对话教学的基本诉求。新课程主张语文教学要打破学科本位,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要与社会实践联系在一起。这是对语文教学传统的一次重大突破,为语文对话教学的开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正如课标中所说的,“要注重跨领域的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这一理念落实到具体的对话教学设计中,要做到三个开放,即文本的开放,问题的开放,过程的开放。

      首先,选择对话的文本应具有开放性。开放的文本以其丰富的隐喻性和启发性,不再依附于作者的规定和传统的解释,而是潜在的和不确定的,能够随着语境的变化,形成多种可能的意义,使不同的读者对于文本产生不同的见解,从而能使读者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例如苏教版必修第四册《雷雨》(节选)在编排教材内容时不再拘囿于一家之言,而是分别列出了钱谷融和王育生两位评论家对周朴园形象的不同理解。在评论家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尝试从不同的角度体会《雷雨》中丰富的潜台词,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和理解,这样,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就更具有丰富性和独特性。又如一位老师讲解曹文轩的《前方》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文中谈及的“人生的精神苦旅”、“人类流浪天性的悲剧性实质”这些深刻的哲理,先后链接了泰戈尔的《采果集》、屈原的《离骚》中的名句,和三毛作词的流行歌曲《橄榄树》中的唱词,以此文联彼文,以彼文解此文,进而达到互补、互证、互解的目的,让学生在不同文本的相互交叉中促进、提升,以便内外沟通,开阔视野,培养悟性,触类旁通。

      其次,有效地开展对话,必须运用开放性的问题来搭建对话的平台。教师的提问或者设计的讨论话题应能够形成多种可能的意义,以便于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使学生在对话中获得个性的张扬和精神的提升,获取具有主体意义的感悟和体验,放飞学习语文的灵性。余映潮老师讲解莫怀戚的《散步》,没有从语言知识的角度去讲解文章的词句,而是让学生在文本的用词和句式的变换中寻找问题,对文章的形象、情感进行咀嚼、品味、揣摩和评点,突出学生的自主阅读。学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畅谈自己对文本语言的品味,各抒己见,滔滔不绝,课堂对话形成了自由创造的广阔空间。

      再次,教学过程要有开放性,以便使它的指向更丰富、更深邃。语文教学对话的目的不是去获得固定的知识和客观化的结论。结论的得出、甚至一堂课的结束都并不意味着对话的终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开放的教学设计应将有限的课堂向广阔的语文生活天地和学生独具个性特色的心灵世界拓展,利用语言文字的魅力将学生引入新天地,展开新思索,开始新对话。“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学生的思维若是鸟,对话教学应为他们“开天”;学生的思维若是鱼,对话教学应为他们“造海”。

      与开放形成对立的是无论对话的话题还是对话活动的内容都必须围绕一个中心,形成明确的界限。这个中心就是语文本身,语文是对话教学永恒的追求和基本原则。语文具有丰富的人文性、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大语文”观等新观念,在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中有被误解、被歪曲、被滥用的倾向,以至于走向“泛语文”甚至是“反语文”。反映在课堂教学中就是以课文中描绘的生活场景或思想内容作为由头,进行漫无边际的人文分析和生活拓展,语文本身的要素被边缘化、模糊化和空洞化。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科学的内容层出不穷,语文本身的影子却渐行渐远,直至消弭。李海林曾指出:“语文教育……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要与社会实践联系在一起,这些主张,不是关于语文本体的论述,而是关于语文教育的基本原则的论述,它不是要用学生的生活实际本身、整个社会实践来取消语文、代替语文成为语文教学内容,而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把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整个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习语文,体会语文的真谛。”[2]113因此,语文对话教学应该围绕语文来拓展、延迁、引申,目的是让学生对语文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更真切的体验。对话的界线由围绕语文要素的一系列清晰而又引人入胜的问题构成,而开放性来自于以反省思维的方式探索这些问题。没有界限的空间不是空间,只是一种无序的空旷,在这种空旷里是不容易出现真正的学习的。对话教学的空间之所以成为空间是因为它是充分开放和有明确界限的对立统一。如果说界限是让学习者意识到对话的旅程有个目的地,那么开放则是提醒学习者会有许多条路可以达到终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