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学“如何”的文学理论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俐俐,南开大学文学院。

原文出处:
文学评论

内容提要:

文学理论由文学“是什么”和文学“如何”两个部分组成。在分析文本学中本体论和方法论两部分如何进行知识生产的基础上,本文着重从既定概念和范畴在运用中生成新的理论表述等方面,阐发介于本体论和方法论之间的文本分析怎样实现文学理论的知识创新,进而考察文学“如何”理论存在的形态等问题。由此,通过以“文本学”为中心研究文学“如何”的理论知识生产机制,揭示出文学理论学科的独立性。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08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文学理论:关于文学“是什么”与关于文学“如何”的理论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学学科及文学理论,近年来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强烈呼声。这一呼声衍化为一系列相关问题。诸如,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的机制和秩序何在?文学理论是否具有自己的学理性和独立性,如果有,那么其学理性和独立性具有怎样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特点?这些话题所以重要的原因在于具有研究的实践性,即关涉到文艺学学者如何符合学理而有效地从事自己的学术研究。恰在这时,我阅读到余虹教授发表在《文学评论》2007年4期的论文《文学理论的学理性与寄生性》。余虹教授的论文最起码可以在如下问题进一步展开讨论和商榷。其一,文学理论独立性问题。余虹教授认为,文学理论具有寄生性,因为“文学理论自身并无理论,它只是对形形色色理论的运用,是这些理论的影子”。“文学理论的寄生性意味着它的论述工具与学理逻辑(或弗莱所谓的‘观念框架’)是由它寄生的理论提供的”。在余虹看来,文学理论只是一种寄生性的理论,不具有自己的独立性。其二,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的机制。余虹教授认为,“不管是主义内还是主义外的理论冲突,都是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的基本方式与扩展自身理论空间的基本方式”。“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的机制与知识秩序的建立就在这主义内和主义外的矛盾运动中,不明白这一点而随心所欲地干预这一矛盾运动就会毁坏这一机制并破坏这一秩序”。在余虹教授看来,文学理论确实是由一个体系、一系列范畴和概念等所组成的,但是其知识生产只能在它所寄生的某一理论内部进行并依此形成秩序。其三,文学理论研究路径及其科学性问题。余虹教授认为,文学理论知识生产只能在它所寄生的理论内部演绎性地生产。依照黑格尔的方法论思想,关于美的研究可以由两种路径,即“从经验出发的研究”和“从理念出发的研究”。当然黑格尔提倡“经验观点和理念观点的统一”。在余虹教授的论述中,可见出他认为只有“从理念出发的研究”所生产的文学理论知识才是科学的。其四,文学理论的概念。虽然,余虹教授论文没有专门下一个定义,但是他说“不用说,文学理论的论说对象是文学”,但是我们知道,文学的范围很大,究竟将边界放在哪里?从余虹教授论文“以新时期文学理论教材的编写为例”来看,所谓的文学理论,其论说的对象包括文学的本质,文学批评,文学作品,文学创作等各个方面。余虹教授所涉及的这四个方面问题,虽然结论定在文学理论独立性方面,但问题的根本还是在文学理论概念。毋庸置疑,余虹教授的论文确实有很多发人深思之处。但是我以为,他所以提出文学理论不具有独立性,只能寄生在某种理论之上的观点有待商榷。问题出在他所定义的文学理论太过笼统简单,以偏概全地判断文学理论的性质与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的逻辑。英国剑桥大学动物病理学家威廉·贝弗里奇说过:“确切地陈述问题有时是向解决问题迈出了一大步”①。怎样陈述文学理论的生产机制问题呢?我以为应该先行陈述文学理论内涵。

      为此笔者先行讨论文学理论中的内涵,并区别关于文学“是什么”与关于文学“如何”的理论。

      在我看来,余虹教授所说的“文学理论或者是……,或者是……”,这是就“文学是什么”这个问题而言,也就是关于文学性质的问题。诚如余虹教授所说,关于文学性质的问题需要从基本的哲学出发,而且关于文学性质的界定依靠理论的推理产生。我们先行假设,文学理论的构成不仅有关于文学“是什么”的问题,还有关于文学“如何”问题。逻辑依据为,因为有文学才有文学理论,文学不是固定不变的概念,而是动态的事实。因此文学“如何”永远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被规约。关于文学“是什么”的理论只能建立在关于文学“如何”理论的基础上。况且文学“是什么”的问题犹如“不是什么”一样,许多学者已经不这样提问题和界定,而是采用描述性地说明。甚至在讨论比文学“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还要更为具体的某些文学派别的本质时候,都采用描述性的说法。例如,几年前李春青教授就说过:“可以追问什么是现代派文学的创作特点问题,却不可追问什么是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问题;可以追问什么是现实主义真实性原则,却不可追问什么是文学的真实性原则问题;可以追问文学与其他文化门类的异同问题,却不应该纠缠于什么是文学的本质问题”②。因此,仅从关于文学“是什么”这样文学理论总体中的一部分理论的产生而概括文学理论的学理性和寄生性,是有问题的。

      我认为,文学理论不仅包含关于文学性质的问题,还有关于文学“如何”的问题。文学“如何”的问题由许多具体问题所组成,比如,文学文本是如何存在的?文学文本的特性如何?某一具体文体的特性如何?某一具体文体和其他文体的相似与相异如何?等等,如果将文学理论编排成一个系列的话,那么,“文学是什么”的问题处于文学理论的根部,而“文学如何”的问题则处于文学理论的末梢部位。这个看法可以从两个方面才得到证明。一个方面是既有的文学理论教材和研究性著作的经验,另一个方面是逻辑方面的证明。

      既有的文学理论教材和研究性著作的经验也分为两类。

      一类是关于文学“是什么”和关于文学“如何”的理论被编排在同一部著作中,并且彼此互相照应。另一类是专门研究文学“如何”的。大部分《文学概论》类的文学理论教科书和研究性著作都属于这一类,仅以童庆炳和赵勇主编的《文学理论新编》为例,编者认为“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三个分支之一,它与其他分支有极其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文学研究中带一般性的普遍的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着其他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③。类似的还有美国新批评理论家韦勒克、沃伦的《文学理论》,乔纳森·卡勒的《文学理论》等。我国古代文学理论中体大精深的《文心雕龙》,其中《原道》和《征圣》、《宗经》、《正纬》、《辨骚》等共同构成最关键的部分,而《体性》、《知音》等则涉及非文学性质的若干问题,属于文学“如何”的理论,《体性》涉及文学风格如何形成、体裁的分类、语言体式等问题,《知音》则涉及文学存在方式和批评如何展开问题。当然西方文学理论和中国当代文学理论自有区别。韦勒克、沃伦的《文学理论》中的第二章,虽然其标题为“文学的本质”,但是,由于他们认为“什么是文学?什么不是文学?什么是文学的本质?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却难以获得明晰的解答”④,两位理论家聪明地绕过了简单地给文学本质下定义的路数,而采用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进而从文学语言和其他语言区别的角度来描述文学的本质。从韦勒克和沃伦全书内容分布来看,在厘清了文学定义和区分,排除了“文学的外部研究”之后,最主要地展开了“文学的内部研究”。其实,就是前面所提到的童庆炳和赵勇主编的《文学理论新编》也绕开了给文学下定义的路数,而代之以“文学是一种广延性很强的事物。它涉及的面很宽阔……我们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精神活动……”⑤这样的描述及叙述方式。另一类文学理论教材和研究性著作是专门关于文学“如何”的理论。中国多部诗话类著作即属于此类,如严羽的《沧浪诗话》全书分六个部分: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最后附录《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再比如,西方叙事学(Narratologies)也叫做“叙述学”。叙事学是受结构主义影响而产生的研究叙事“如何”的理论,诸如叙述的人称、视角、时态等叙述话语方面,故事的结构、事件的功能等故事语法方面。因为叙述学研究文学叙述“如何”的理论,因此,叙事学家将随时发现叙述“如何”的新现象及尚未得到很好解释的叙事现象,均加入到叙事学理论中,由此而有了后经典叙事学以及解构叙事理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