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作 者:
陈桢 

作者简介:
陈桢,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原文出处:
经济学家

内容提要:

通过对经济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失业率的变动关系,以及对就业弹性的分析,显示我国高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就业的相应增加,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不断趋弱。而宏观生产函数模型的结构参数变动显示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增强,而劳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减弱,Chow检验进一步显示宏观生产函数结构参数具有不稳定性。对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结构偏离度分析则表明我国第二产业增长快但就业能力却在下降。


期刊代号:F10
分类名称:国民经济管理
复印期号:2008 年 07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56(2008)02—0090—06

      一、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直观判断

      1.经济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

      经济增长是就业增长的基础条件,没有经济增长就谈不上就业增加。但一定的经济增长在不同经济体和不同历史时期所带来的就业效应会有所不同,甚至差异很大,这取决于宏观经济环境及由此所决定的经济增长方式。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以及结构调整加速的特殊时期,经济增长只能是就业增长的必要条件,宏观经济环境对就业具有很大的影响。

      

      经济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变动趋势①

      右图反映出,我国在1979-1989年期间,经济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经济增长大致呈现一个不规则变动的周期波动,与此同时,就业增长也与之相随呈现周期波动趋势。其中,1984年GDP增长最快,高达15.2%,而当年就业增长将近3.8%,也处于最高水平,说明这个时期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是明显的。1990-1999年,我国经济增长再度大致呈现一个不规则变动的周期波动,但值得引起注意的是,这个时期,就业增长率的变动轨迹与经济增长率的变动轨迹没有关联性,经济变动呈现倒“U”型,而就业变动总体上几乎维持一条水平线。例如,1992-1995年经济高位运行,GDP增长率超过10%,但就业增长率没有显著变化,说明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拉动效应变得微弱;2000年之后,我国经济再度显示增长加快的迹象,但进入新一轮增长的最近4年里,较高的GDP增长不仅没有显示就业增长回升的苗头,反而伴随着失业率不断攀升。这些显示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存在很大的非一致性。[1]37

      2.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

      奥肯定律描述了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该定律表明失业率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之间呈反向变化即二者存在负相关关系,经济的高增长率伴随着低失业率,低增长率伴随着高失业率。经济学家奥肯依据对美国经济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当经济增长率高于2.25%时,经济增长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失业率就会下降半个百分点;当经济增长率低于2.25%时,经济增长率每减少一个百分点,失业率就会上升半个百分点。而失业率与其带来的国民生产总值缺口(损失)之比率是1:2.5,即失业率每增加1%,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会减少2.5%左右。这一经验性规则揭示了经济增长和失业率之间的内在关系。尽管各国经济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的数量变动关系不尽相同,但经济增长与就业同向变动、与失业反向变动的关系,已为许多国家的经济实践所证实。[2]7

      我国经济运行并没有遵循“奥肯定律”所揭示的一般规律。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率年均达到10个百分点,但与此同时,就业不足的问题显得越来越严重,特别是摆脱亚洲金融危机后的新一轮高增长伴随着失业率的不断攀升。例如,1986-1990年,全国GDP年均增长约7.87%,同期就业人口平均增长2.4%;而1996-2000年,全国GDP年均增长约8.26%,同期就业人口平均增长率为1.15%。显然,GDP增长对就业增长的拉动作用相差1倍之上。2000-2003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分别为595、681、770、和8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为3.1%、3.6%、4.0%、和4.3%,而同期全国GDP的增长速度分别达到8%,7.3%,8%和9.1%。2004年中国城镇新增就业980万人,达到7705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虽然较2003年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但与当年9.5%的经济高增长率相比较,其对就业的增长效应极其微弱。

      事实上,由于统计口径的差异,国内公布的失业率与真实失业率存在一定差异。现行的统计指标是城镇登记失业率,顾名思义,已经将农村的失业问题排除在外,也使无业却没登记的失业人员无法涵盖进来;而失业登记的年龄界限为男16—50岁、女16—45岁,与职工退休年龄为男60岁、女55岁的规定自相矛盾;此外,改革深化过程中,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的大批下岗职工也没有纳入失业统计范围。这些都缩减了失业统计范围;国际上一般把7%的失业率定为警戒线,而按照我国的公开失业率,似乎我国目前的失业率并不算高,例如,2002年欧盟国家的平均失业率为7.6%,美国为5.6%,加拿大为7.6%,转型国家为13.5%,当年我国的公布失业率仅为3.1%。这说明公开失业率可能远远低于真实失业率水平。例如,2000年统计部门公布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而当年进行的全国第5次人口普查取得相关数据为8.27%;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1996年以来对福州、上海、沈阳、西安和武汉五城市连续的调查资料显示失业率一直在8%以上,2002年甚至超过14%。[3]1

      3.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分析

      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可以通过计算和比较就业弹性的变化来反映。所谓就业弹性是指反映经济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之间关系的系数,即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所能带来的就业增长的百分点。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理论界研究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问题通常选择就业弹性指标加以分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