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发展观视角看循环经济发展

作 者:

作者简介:
龚建文,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南昌 33007)

原文出处:
企业经济

内容提要: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循环经济道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期刊代号:F10
分类名称:国民经济管理
复印期号:2008 年 06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8)03-0009-03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循环经济是以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废物排放量最小化和经济活动生态化为目标,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一、我国循环经济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传统工业生产模式是“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的单向流动的线型经济。这种模式在创造了大量社会财富的同时,也以惊人的速度吞噬着自然资源,污染着生态环境,导致能源危机、环境危机、生态破坏等自然矛盾,严酷的现实促使人们开始重视发展的持续性。一些西方国家经过20世纪70年代的“末端治理方式”、80年代的“资源化治理方式”,到90年代基本形成了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污染控制的“生态设计”整体思路,循环经济模式开始形成。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运行、实行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及可持续消费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经济社会活动的行为准则,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目前,在世界范围特别是发达国家,循环经济蓬勃发展。

      循环经济的概念在我国的理论中虽早已提出,但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使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更加显现出来。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奠定工业基础,十分重视资源节约工作,确立了“节约优先”的战略方针。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企业节约资源的法规、政策、标准和管理措施,加大了以节能降耗为主要内容的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的力度,资源利用效率有了较大提高。但是,为了解决粮食供给不足问题,我们曾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以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增加粮食生产;为了解决资源和能源不足的问题,我们曾经推行“大矿大开、小矿小开、有水快流”的掠夺式资源开发;为了加快经济增长,解决农村就业和工业品短缺问题,我们曾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导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起才正式引入了循环经济的思想,此后对于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不断深入:1998年引入循环经济的概念;1999年从可持续生产的角度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整合;2002年从新型工业化的角度认识循环经济的发展意义;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并将循环经济纳入科学发展观;2004年,上海、江苏、辽宁等省市陆续启动了循环经济试点,使“循环经济”迅速从概念走上前台;2005年国务院下发的一系列文件也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基本方略;2006年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进一步提出要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再一次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我们从以上的阐述中可以看出,从节约优先到循环经济再到生态文明,各种理念是依次继承和逐步提升的,最终的目标是实现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循环经济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可以说,科学发展观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循环经济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紧迫性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紧缺,人均主要资源(包括耕地、淡水、能源、铁矿等)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到1/2,随着经济快速增长以及人均收入超过1000美元所带来的消费结构变化,我国的资源环境压力将持续增加。在当前国内外形势下要缓解资源能源的长期供需矛盾,我国必须走充分利用本国资源和发挥比较优势的节约型道路。因此,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就显得尤为重要、尤为迫切。党的十七大将“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提出来,说明我国对生态建设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也越来越重视,更说明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是我们唯一正确的战略选择。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低、生产方式落后、能源消耗高,资源浪费严重的局面仍未根本改变。党的十七大指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由于中国人多、地少、资源人均占有量低的国情,21世纪头20年,我国将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资源密集和污染严重的粗放型发展方式,要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有可能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当务之急,必须发展循环经济,协调好企业之间、产业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资源循环利用,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