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语文教学活动都必然直接或间接地涉及的方法,就是语文教学中的“母法”。我认为,语文教学中的母法,最起码有这样两种:一曰情境教学法;一曰问题教学法。语文教学一向以“动之以情”为特长,它主要以语言文学这一审美创造的符号形态为教学载体,情境教学法由江苏南通的李吉林老师倡导,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极为广泛,对中学语文教学不无启示。但沉迷于情境教学,容易使语文课与理性、科学性联系不紧。这使得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疏于深入探讨语言文学的最高级、最深层的哲理意蕴,而浮在表面,进行语言物质媒介层面和形式构图层面的简单释读。这种非理性、非科学化的教学倾向不仅表现在“讲什么”上,也表现在“怎么讲”上。语文课堂上普遍存在着“满堂问”“一问一答”等低级审美实践,教师提出的问题,由于缺乏必要的学术深度,对学生没有思维的挑战性;学生由于习惯了“回答问题”的定势思维,也提不出高质量的问题,师生之间无法进行深层次的对话。教学处于一种惰性实践状态,课堂实体的创造性功能未能充分爆发出来,于是唤醒学生理性意识的问题教学法应运而生。问题教学法在中国当代语文教学法中虽然被大面积地、间接地、无意识地、粗糙地使用着,但它的名气远没有情境教学法那么牛。情境教学法强调“动之以情”,问题教学法侧重“晓之以理”,此两大母法应该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频共振,同态互补,语文教学才是完整的。 一、“问题教学法”为何是语文教学中的“母法” 1.问题是教育之源 当我们对一门学科的本质认识较为模糊的时候,它就不可能走向科学化。怎样使其走向科学化呢?科学的研究始于问题,科学的教学当然离不开问题教学。基于此,我们可以用问题理论来梳理自己对语文本质和语文教学的看法,构建语文的科学与科学的语文。语文的科学,就是怎样使“语文姓语”的问题;科学的语文,就是怎样合理地开展语文教学的问题。同时,如果我们用问题理论来评价语文教学与教研,我们也会发现,众多语文争论都是因为一个定义不清的问题而引发的。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原因,也是因为我们没有抓住语文学习中的核心问题,或抓住了核心问题而未对其进行系统的、长期的、扎实的训练所致。就这样,我们会带着对语文的追问与问题教学结下不解之缘。研究问题就在走向智慧、走向深层的教学,不是一般地复制知识,而是再现知识的生成轨迹,感受知识生成的热情、茫然和发现的冲动。教育的过程也不是为了传承知识,更应建构知识的生成方法、过程与价值,而任何知识的生成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所以问题是教育之源。 2.问题是思维之核 按照西方心理学者的看法,问题是一种情境,它具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1)当前状态;(2)目标状态; (3)从当前状态向目标状态转化所需的一系列操作。不能直接用已有的知识来处理,即只要用记忆过程就能处理的情境,例如认出一个熟人,或者根据交通规则,见红灯就停车等,但是可以用已有的知识进行间接处理的情境叫问题。按照上述看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些问题不能算作思维心理学上讲的问题。所谓问题解决,就是人在面临着问题这个情境,为处理这个情境而产生的一系列认知加工活动。因此,问题是对自我的拷问。课堂教学中如果没有问题,它在干吗?它在灌输和记忆一种现成的结论。所有的问题解决虽然有规律可循,但总包含着思维主体的个性。苏格拉底有没有个性,谭嗣同有没有个性,他们为什么主动选择去死?因为他们发现了问题,且这个问题必须以死的方式去对待才能凸显其价值。一个人为什么会没有鲜明的个性呢?因为他认同别人,那他就不会有问题,不会去怀疑别人、拷问自己。因此,铸就学生的个性,必须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使其精神上趋于成熟、理性。问题是知识的大门,是智慧的钥匙,是思维的火把,所以作为传递人类文明的教育而言,问题是一切教育的原点。 3.问题是教学之资 没有问题,就没有富有价值的思考,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所以问题是教学的最有价值的资源,问题的数量与质量决定了我们的课堂能站多高、走多远。然而“只有当你对问题采取行动的时候,问题才是我们的朋友”([加]迈克·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虽然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重要,但我们只有通过解决问题而获得知识。如果一个问题提而未解,则我们对它未采取任何行动,它也就不会成为“我们的朋友”。然而,问题在课堂上怎样解决,却颇费周折。为此,我们需要了解问题是怎样被解决的。所谓问题,是指此在状态向彼在状态飞跃的思维契机;所谓问题解决,是指我们获得了由此及彼的程序、方法和途径。因此课堂上的问题解决重在寻找方法。怎样在课堂上寻找方法呢?我们必须发现课堂的优势,这就是课堂里的诸多思维个体以及这些个体之间通过对话而形成头脑风暴并最终将会带来的无穷的方法空间。所以课堂上组织对话,是解决问题最具可能性的途径之源。人类从来都没有停止思考求知的步伐,所以问题总是纷至沓来。问题是课堂教学的资源,课堂上不能解决的问题更有价值,因为它将成为下一节课的教学资源;课堂上不能解决的问题越多,说明课堂教学的资源越丰富,空间越广阔,这将使语文课堂教学魅力无穷、意犹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