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教材”与“用教材教”辨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语文学习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351
分类名称:中学语文教与学(高中读本)
复印期号:2007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语文新课改的一系列新理念也在接受着实践的检验。几年来的语文教改实践,既验证了新课改提出的许多新理念有让人信服的科学性、时代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但也验证了有些“新理念”缺乏科学性,谈不上先进性,实在难以操作,只能使人难识语文教学的本真,陷入表面的虚浮。否定“教教材”,倡导“用教材教”,提出“语文教学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就是其中之一。

      一

      从语义上分析,我总觉得“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没有本质的区别,可以说是“同义异说”,即含义相同而说法不同罢了。其实“教教材”就是“用教材教”,“用教材教”就是“教教材”。这就像“吃粮食”与“用粮食吃”,“吃蔬菜”与“用蔬菜吃”一样清楚明白,谁能说它们的含义不是相同的呢?可一些人硬是人为地将“教教材”与“用教材教”加以区分,并对二者作出水火不容的界定,从而否定“教教材”而极力主张“用教材教”。这一分把许多语文教师搞糊涂了。尽管有所界定,但有的教师还是弄不清“用教材教”是怎么一回事,也搞不懂怎么教才是“用教材教”,于是以不变应万变,仍然走自己“教教材”的路子,“咬定教材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而一些热衷实践新课程新理念的教师,则在尚未完全弄清楚“用教材教”的实质内涵的情况下,生吞活剥某些专家、学者的见解,加上自己的领会,上出了五花八门的“用教材教”的课。

      我听过一些“用教材教”的课。在这些教学中,教材如同话题作文的话料,只起引出话题的作用。而由材料(教材)引出什么话题,全凭教师的直觉、领会和理解。“话题”一旦引出并确定下来,就抛开材料(教材),整个教学活动就围绕着这个“话题”展开。于是就出现了以下几种现象:

      1.取其一点,不及其余。教师依据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和曲解,从中拾取某些碎片、点滴,作为“教”的重点,不惜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突破”。如教学《我的第一本书》,教者没有安排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感悟作者如何深情地回忆自己童年时读过的“第一本书”,如何讴歌深沉的父子之情和真挚的同学之情,以及如何表达对苦难生活的体察和独特感受,而是抓住作者儿时的同学因家贫上不起学,读不起书的事,引出“希望工程”这个话题,让学生讨论“你知道什么是希望工程吗”,“你为希望工程做了些什么?还将做什么”。再如教学《米洛斯的维纳斯》,教者并未从这篇文艺随笔的文体特点入手,引导学生去探讨、解读作者是如何阐发对维纳斯美的感悟和认识的,没有让学生去体悟文艺随笔与议论文的不同之处,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的美学思想及其表达方式,而是抛开课文,只抓住“美”这个话题,组织学生探讨“什么是美”,“什么样的人才是美的”。“用教材教”成了抛开教材的随意演绎。

      2.荒了自家地,去种别人田。尽管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提倡“与其他课程沟通”和“结合”,但这绝不是要削弱和湮没语文课的特质和本色。语文课还是要教出“语文味儿”,这是再普通不过的道理。可在“用教材教”的理念指导下,语文课丢失了“语文味儿”。一些教师不在“语文”上下工夫,而另去找“用教材教”的话题和资料。于是荒了自家地,却去种别人田。如教学《伶官传序》,这是一篇序文,从写作角度看,它又是一篇结构十分严谨的议论文,主要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使阐述的道理确凿可信,很有说服力。教者没有抓住本课的论证特点,指导学生仔细解读,而是在黑板上写了几组数字“908、912、923、926”,让学生去探讨:“这几年里后唐庄宗李存勖分别多少岁?当时都发生了什么事?说明了什么?”语文课变成了历史课。

      3.碰上什么教什么,语文成了杂货筐。语文教材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但教学中只能从语文课的性质、任务、要求出发去选择教学内容,绝不能把语文变成杂货筐,什么都往里边装。“用教材教”的提出者绝不会想到,这一理念却把语文变成了“杂货筐”。如教学《鸿门宴》,教师在课文中碰到什么,就引出什么话题,就教什么:碰到历史就说历史,碰到地理就讲地理,碰到“左司马”就谈古代官制,碰到“望其气”就介绍“望气”之学……把语文课教得既像历史课,又像地理课,还像古代文化常识课,就是不像语文课。

      “用教材教”在理念上模糊,提法上含混,因而造成实践上随意的种种乱象就不足为奇了。

      二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之本,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凭借。坚持“教教材”就是坚持语文教学的本色。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时,必须深挖教材,紧扣文本,尊重教材文本 (即一篇篇课文,下同)的基本价值取向,绝不能抛开教材,驾空文本,进行漫无边际、牵强附会的“用教材教”。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的载体,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信息源。语文教学只有立足教材,挖掘教材中丰富、深厚的资源,才能激活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与教材文本对话,与教材文本作者对话,是学习语文的正确途径。如果脱离教材,架空文本去演绎、阐释、讲述、解说、探讨,其结果势必本末倒置,既削弱了教材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也流失了语文教材应具有的丰富的人文精神。

      “用教材教”的倡导者把“教教材”与“用教材教”对立起来,这是“丢本”“舍本”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追求。我以为语文教学首先应当“教教材”并教好教材。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对教材文本品读、体味和热爱,对教材文本情感和人文精神感悟、体会和探求。学生只有认真学习、阅读教材文本,才能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只有认真学习、阅读教材文本,才有利于积累,有利于体验,有利于培养语感,有利于提高语文素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