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册读内化为教师的血脉与骨髓

——论书册阅读与教师的人格、个性和思想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建琼,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原文出处:
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351
分类名称:中学语文教与学(高中读本)
复印期号:2007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教师,古称“儒”:儒者,学问之士也。学问何来,读书不失为一条捷径,故大凡儒者每每诵经读典,手不释卷。然而各入读书的动机不同,目的不同,这就出现了不同的读书类型:有的急功近利,有的着眼长远;有的偏执一隅,有的广涉百家;有的死啃教条,有的活学活用,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无论如何,做学问的人对自己内在发展的要求总还是要高于一般人的。时至今日,教师的自我发展已经被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是甘心为“匠”,在“一杯水与一滴水”这对教育关系中沉湎于“一杯水”的浅薄满足,还是有所执著,有所追求,让书册中的学问使我们的教育人生显得丰盈而生动?这就如同四百多年前哈姆莱特对着苍穹发出的那声追问“T0 BE OR NOT TO BE”,耐人寻味。

      在电子时代刮起的“无纸化”旋风席卷全球的年代,我们的教师有一天却在如梦初醒般地询问:经典哪去了?书册哪去了?我们离经叛道了吗?于是,重拾书册,回归本位的阅读又悄然流行起来——毕竟是享有五千年中华传统文明的民族,书册的精髓早已固执地融入中国师者的血液与骨髓之中。

      一、书册阅读与教师人格、个性和思想

      书册阅读,简称“册读”,是一种对成本、成册书籍进行系统化学习、思考和研究的阅读方式。作为一种较为传统的阅读和研究方式,书册阅读以其深远的文化影响和对个体生命发展的促进作用获得中国教师的青睐。具备良好书册阅读习惯的教师,在长年的阅读积累中,其人格、个性和思想等方面都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提升和超越。

      首先,册读塑造教师高尚人格。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教师对学生的这种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半个多世纪以来,关于教师的人格特征的研究,已经积累了大量文献,业已明确了一个好教师应具有的人格品质。“盖兹达(G.M.Gazda)等人曾将许多这方面的研究加以综合概括,指出‘一个好教师应具有的人格品质’包括:提高别人的学习能力,增强他们的自尊心与自信心,缓和他们的焦虑感,提高他们的果断性以及形成并巩固他们为人处世的积极态度,等等。”(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第100页,岳麓书社2005年版)一个教师没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底蕴,教育学、心理学等综合知识和合理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以及为人处事的正确态度,要想使人格提升到上述高度并非易事。书册阅读恰好能提供捷径:教师通过有选择的册读,掌握教师职业所要求的学科知识,累积方法,付诸实践,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受益。册读对教师人格的塑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智慧力量的塑造——经典的书籍往往是思想者智慧的结晶,很多古老的文字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善于阅读的教师能够从书册中领悟先哲的智慧精髓,并且在和经典对话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内心,在和智者交流的过程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智慧流动的空间中生存的教师将具有超群的智慧和理性的自觉

      道德力量的塑造——都是本来就被赋予了传“道”的职业使命,而教师自身“道”的形成也是建立在前人的教诲和自身价值判断上的。一个教师不可能经历世间所有的事件,要形成良性的道德操守,可以通过阅读书本,品析他人经验而来。教师可以从书本中获得道德教化,并不断完善内心道德世界,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化的“师德”建设,会使教师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并为教化他人付出坚持不懈的努力。

      情感力量的塑造——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想让你的文章感动别人,就要先感动你自己。”文字作为情感的载体,往往来自于作者敏感细腻的内心世界。教师经常阅读那些给人以滋润心灵的书籍,便会使自己具有爱、憎、苦、愁等丰富的情绪反应——对世界富有感情的观照会使教师更具人性的光辉。

      意志力量的塑造——良好册读习惯的形成本身就需要坚定的意志力。“意志力是任何一种伟大品格的灵魂”,([英]赛缪尔·斯迈尔期:《品格的力量》第15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教师可以在书册中再现历史事件和人物、评价其功过是非,分析其命运历程……在不断的甄别、判断中形成自己独立的思维方式;在形成册读习惯的过程中锤炼自我的意志力。这样的教师会具备过人的克服内心障碍的自制力和坚韧性——这对排除教育事件中的种种困难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

      审美力量的塑造——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师能从美学经典中体悟美的内涵,能从审美叙事中感受美的力量,能在优美文字中体味美的灵动……一切具有美学价值的书籍都能培养教师对美的事物的敏锐的感悟力、穿透力和执著追求的精神。

      其次,册读促成教师个性形成。

      人格作为一种文化的积淀,是有其共性的。但是这种教师人格的共性,并不排斥教师人格的个性,更不意味着广大教师都千人一面,众口一声。相反,每个教师都应当有自己鲜明的个性。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个人就是一个世界”([德]海涅),每一教师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教学风格,也都有具体的教师个性特质。因此,只有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才能塑造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现代教师人格。个性,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人的才华通常是由人的个性表现出来的。教师的人格魅力不是追求完美,而是发展积极的心态,表现真实的自我。我们希望把学生培养成有个性的人,教师自己就必须有个性。这种个性越突出、越明显,就越有魅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