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愿景:“效率”与“公平”并重

——破解经济增长的“黑洞”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伯君,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四川成都 610000 陈伯君,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四川省社科院特约研究员。

原文出处:
南方论丛

内容提要:

经济增长的“黑洞”,是一种吸噬力无穷大的奇异现象。中国经济一方面是在快速增长,成就瞩目;另一方面这个增长的“可持续性”面临断裂的威胁,正是来自这增长自身的力量。探究经济增长“黑洞”的成因,重点放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政策上,侧重研究“效率”与“公平”的实际关系。并认为:“效率优先”是发展经济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但“效率优先”的负面品质就是非公平的资源配置。非公平的资源配置隐含着吸噬其他对象发展能量的本能,这个本能就是形成“黑洞”的主因。抑制“效率优先”的负面力量,破解增长的“黑洞”,惟有增强制度的公平性和正义性。国家的基本职能就是维护公平。发达国家的事实表明,“效率”与“公平”并非一对不可磨合的矛盾。单纯追求公平的资源配置,谈不上“效率优先”,难以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如此低效率的“公平”增长就是“效率优先”应该控制的下线;而突破公平与正义的“效率优先”,必然产生“黑洞”效应,最终可能导致走向增长的反面,如此高效率的“非公平”经济增长就是“效率优先”应该警惕的上线。基于此,在促进经济增长,如何落实“效率优先”与体现“社会公正”之间形成最佳取值范围,这个取值范围也就是最佳值。“效率”与“公平”的下线与上线之间形成的函数关系,理论上推想可以建立一个数理模式,为国家的制度安排和制定经济政策提供最佳取值的参照。


期刊代号:MF1
分类名称:体制改革
复印期号:2006 年 11 期

字号:

      “黑洞”一词并非陌生,在社会生活中,在理论文章中经常出现。但人们普遍熟知的“黑洞”,往往是对一种现象的感性的、经验性的形容。理性认识的“黑洞”,是宇宙空间的一种自然现象。天体物理学观察到的“黑洞”,是宇宙中一些恒星,由于自身塌缩的重力作用,体积趋向于零,密度变得无穷大,其表面电力也达到无穷大,这颗恒星被称之为“奇异点”,围绕这些“奇异点”的一定空间就形成了一个黑洞。黑洞的引力无比强大,在此半径内,任何东西能够被它吞噬掉,就连光也逃脱不了被吞噬的厄运。“黑洞”的边际效应就是足以使周围其他物质的运行路径发生改变。由此,我把这种吸噬力无比强大、足以改变周围物质运行路径的现象称为“黑洞”效应。

      把天体物理学对“黑洞”的观察和描述引入经济学领域,是基于“异质同构”理论从一种现象到对另一种现象的假设,但这个假设并非凭空臆想。这不仅是因为“黑洞”已经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术语,更重要的是,当我们观察纷纭万状的经济增长现象时,也不难发现这样的“奇异点”——它难以使我们准确地观察到这些增长点自身内部的结构和运行情况,但却会因它具有如同“黑洞”一样无比强大的引力和吞噬力,并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十分活跃,很容易被我们捕捉住。所以,经济增长的奇异现象,与天文物理观察的“黑洞”现象,有“异质同构”的基础。

      对照天文物理学所观察到的“黑洞”,我们对经济增长中有如下特性的现象,就可以称之为形成“黑洞”效应的“奇异点”:(1)它是在经济增长中借助惯性的力量聚集而成的“奇异点”,有明确的走向,可以观察,却难以了解其内部;(2)它具有无比强大的吸噬力,且只有入口,没有出口;(3)它因为有无比强大的吸噬力而往往是经济增长的“兴奋点”,但由于它只有入口没有出口,不仅没有带动整个经济同步增长,反而因它无比强大的吸噬力而吸噬了其他相连领域经济增长的能量,使经济增长的梯度结构愈加畸形,导致经济在高危状态下增长;(4)它的增长加重了经济矛盾,致使人们对经济增长产生强烈的质疑。在这些特性中,第一点是指它的形成,第二点是指它的性能,第三、四点就是它的效应,即“黑洞效应”。就这些特性而言,“黑洞”不同于“陷阱”,“陷阱”是外在的力量设置的,“黑洞”却是自身的力量形成的。

      在茫茫宇宙,黑洞不足为道,因为相比之下,它们所能影响的空间太小,没有改变天体运行的基本结构。但在一个国家的经济领域,出现“黑洞”,由于时空有限,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因为它不仅会导致这个国家的经济结构严重畸形,阻止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且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如经济问题社会化。

      一、“不好的市场经济”容易出现“黑洞”

      市场经济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具有不可测性。自由发展、自由竞争,效率优先,都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市场配置资源,需求影响生产,效益引导产业,等等,都是不可背离的基本原则。自由发展、自由竞争本身就具有“效率优先、效益第一”的天性。在自由状况下,市场经济自然而然循迹着自然界所演绎的严酷的“丛林法则”。没有任何一个市场主体会把“效益”让位于“公平”。无论是为了规避被市场竞争所淘汰,还是为了使企业做大做强,企业家们都会把所有能够利用的资源、能够开发的资源投放在“效益最大化”的领域。这些无可非议的市场经济行为聚焦在某一点上,就容易形成“黑洞”。

      纵观市场经济历史,可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初级阶段,是市场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起步时期。在这个时期,由于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国家治理市场经济秩序的经验还不丰富,市场经济的缺陷比比皆是,因而这个阶段的市场经济往往是“不好的市场经济”。

      “拉美”现象,可列为“不好的市场经济”的范例。“二战”之后,“拉美”国家出现长达30年之久的黄金发展期。这个地区的GDP持续30年保持了年均5.3%的增长率。但这个增长的危机很快就暴露了出来。由于它的基本增长方式是“举外债促发展”,最终导致债务危机,外债还本付息额占出口利润比重的41%,陷入借新债还旧债的恶性循环,导致拉美经济畸形增长,社会动荡不安,经历了所谓“失去的10年”。1989年,地处华盛顿的美国国际经济研究召开了一个讨论80年代后期以来拉美经济调整和改革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达成的共识被称作“华盛顿共识”。“华盛顿共识”促使了拉美进一步开放,并进行一系列经济结构性改革,甚至实现了由国家干预下的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向市场导向的外向型发展模式转移。但不久新的问题又暴露出来了,许多重要经济领域,特别是更赢利的新兴工业部门,被跨国公司占据了垄断地位。在拉美500强企业中,有2/5的是外国企业。由于外企资金和利润在全球范围内流动,致使拉美地区大国如墨西哥、巴西和阿根廷曾先后陷入金融危机,社会更加动荡。

      综上所述,在拉美,虽然经济发展了,但更多的问题和矛盾暴露出来了。这些在促使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又加剧了经济社会矛盾的增长点,就是本文所关注的、能够形成“黑洞”的“奇异点”。在拉美,“举外债促发展”,“重外企促发展”等,也就成了拉美经济增长的“奇异点”。

      我们把历史再拉长一点,视野再放宽一点,看一看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情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