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语境 品味比较 强化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感训练

作 者:

作者简介:
叶宗安,浙江苍南县灵溪一中

原文出处:
现代语文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351
分类名称:中学语文教与学(初中读本)
复印期号:2006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语感是一种语文素养,是从长期的规范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有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联想等复杂的心理因素,它既包含直觉的“意会”,也包括语言阐释的“言传”。所谓语感训练,包括形象感、意蕴感、情味感、正误感、语气感、节奏感、美丑感、层次感等方面的训练,语感依存于听、说、读、写活动中,它能帮助我们通过语言的直观形式迅速理解语义、传达信息。

      一、剖析语境

      语境指特定的语言环境,对语境的剖析,目的在于解读表达者遣词造句的用意,训练对词和语句特殊意义的感知。

      词的意义有一般意义和语境义之别。一般意义包括基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语境义指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义。语境包括使用者的身份、修养、处境、时代等大语境,也包括使用语言的具体场合、目的、前后语等小语境。对语境义语感能力的训练,侧重小语境感悟能力的训练。要准确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培养语感,必须把有关词语句子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把握其内在的深层意义。

      (一)训练对课题词语语境义解读培养语感。有些文题含义深刻,须让学生联系全文和时代背景作深刻领悟。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是作家在1941年9月18日为纪念“九·一八”事变十周年写的。当时,“九·一八”事变已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还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民依然是家破人亡,流离失所,作者作为其中的一员,再也难以遏制心中强烈的思乡之情,不由地向着黑土地发出了自己的誓言:“我要回来!我愿付出一切!”表达了誓死保卫家乡的思想感情。如果脱离了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没有联系全文内容,就难以理解课文的真正含义。《白杨礼赞》据字面理解,是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作者茅盾借白杨树“傲然挺立”“力求上进”的形象来讴歌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北方人民以及其正直质朴的品质,进而讴歌了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若脱离了上述时代背景,就难以理解作者的感情。

      (二)对修辞格语境义的语感训练。句子由于用了某种修辞格,往往使语境义表达得更生动、更深刻。叶君健《看戏》中有句话:“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回音听不见,但它却淹没了刚才涌起的那一股狂暴的掌声。”作者运用比喻、通感等修辞格,把本属艺术家演唱时的听觉转化为可看可感的视觉、触觉,这不仅突出了演唱技巧的精美和娴熟,而且从总体上强调了表演的尽善尽美,反映了观众的深切感受。

      二、品味比较

      品味语言,就是对词、语句的情态、感情色彩等进行分析鉴赏,重在感受,关键是训练对“炼”意与“炼”字的理解感受能力。品味语言常用比较法,其中“炼”意方面分:背景比较(如《土地的誓言》)、主题比较(《白杨礼赞》)、情感比较(如《看戏》)。“炼”字比较分:两文比较、近义比较、反义比较、声音比较、色彩比较等。唐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杜甫“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说的是“炼”字功夫。课文中名篇佳作“炼”字之例俯拾即是。试分类体味:(一)两文比较。“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僧齐己《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僧齐己因此拜郑谷为“一字师”。数枝梅花也绝非早梅,他把“数枝”改为“一枝”,虽没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早梅的特点,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二)近义比较。朱自清《绿》中有处写景文字:“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一个石窍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作者用了一连串的动词点染了感情的波澜。其中“招引”“追捉”两个双音节动词若换成“吸引、追赶”则有减激情意味。用揪、攀、探身、鞠躬等动词去写梅雨潭边行踪,深化了作者陶醉的情愫,若换成它词,难以与实际情况相符。(三)反义比较。茅盾《白杨礼赞》一文,指出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赞“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里“婆娑”“屈曲盘旋”与“伟岸”“正直”“朴质”等构成反义词,产生鲜明对比,更突出了白杨树所具有的阳刚之美。(四)声音比较。如《荷花淀》中两次描写妇女划船的声音,第一次“哗、哗、哗”;第二次“哗哗、哗哗、哗哗哗”。且前面加上修饰语“大声地”,两处描写都很精彩。体味:前一次写几个女人探夫未遇,回家时在淀上边聊天,边划船,心里有几分失落和无聊,划船的动作是轻松的、节奏是缓慢的;后一次是被日本鬼子紧追不舍,拼命脱逃,心里紧张,但划桨的手没有慌,水声响亮,节奏加快,整齐不乱。(五)色彩比较。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体味:“红”“绿”不仅对海棠花叶作色彩描写,还对青春作喻。“红肥绿瘦”表示对暮春伤感与青春将逝的烦闷、苦恼之情。

      三、强化训练

      语感训练是一项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语境分析、“炼”意、“炼”字品味重在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内功”,那么听、说、读、写是语感训练不可缺少的外在形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