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谁都会说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离开了学生的发展,我们的教学就没有任何意义。那么,语文阅读课究竟要学生获得什么、发展学生的哪一“面”?明确回答这个问题是语文阅读课内容选择的根本立足点之一。 智慧智力,文化修养,思维能力,品德教养等等,这些固然都是学生应该发展的,但是语文阅读课之所以要以独立的教学形式存在,必然在共性的发展目标外有它独特的内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其他课程一起承担使学生奠定全面发展基础的任务(课程标准对“语文素养”的表述是比较笼统的,尚需认真研究,当在另文专门探讨);在高中“课程目标”中又分解成五个方面要求,即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这几点也只是原则性的目标,是抽象的概念,操作性并不强。尽管如此,它也是阅读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之一。在高中“必修课程”一项里涉及阅读与鉴赏教学内容的又有12条意见[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版,第6~9页],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学生应该获得和发展的内容作了阐述,这应该是我们阅读教学必须遵循的“纲”。这里有三个层面的问题需要提请注意和研究解决。 第一个层面是对“标准”五个方面和12条内容的融会贯通的理解消化。这五个方面和12条意见都有概括性,属于理性层面的要求,是指导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方向、范围”,不是具体操作细目。它们只是从不同侧面对教学内容选择作“原则”的规定和指导。这个理性指导是必要的。但是需要明白,分解也是为了综合,对这些个“方面”和“条”,务必融会贯通地理解和把握。只有站在这个理性认识的高度,才能全面地把握语文阅读教学内容,拥有选择教学内容的尺度。 在把握五个方面时,我以为要重点认识如下几个问题。 1.积累与整合,强调的是有理性的积累。它是一种提升性的积累,是在梳理中的积累,是在探求方法的过程中的积累,而这个要求本身就暗示着一种类似于“体系”性的东西,这个“体系”是什么,我们必须研究。“语文素养”到底包含哪些内容,作为某一个特定的学段或年级究竟要达到哪些最低积累目标,阅读教学要积累哪些知识和形成哪些能力,这些内容尽管是抽象的,难以像数理化那样清楚明白地界定,但是,也不能因为难以界定就任其模糊而成为一本糊涂账,让人不可捉摸。语文课需要哲学意义上的模糊性,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总是让语文课“不可捉摸”。综观几千年母语教育史,先人们实际是一直没有停息过对母语学习规律性、体系性的探索,我们现在当然也应该着力研究。就阅读教学而言,应该包含以下几个基本方面的积累:母语经验的积累,文化承载的积累,表达技巧的积累,思维方式的积累。具体到目前“文选式”教材的课文,哪一篇侧重用来教什么,是需要精心选择的。那种“题海式”的所谓“积累”,显然是有悖于“课标”精神的,盲目重复式的积累也是反科学的。 2.感受与鉴赏,强调“品味语言,感受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在语言层面强调“现代汉语语感”和“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在思想和审美层面,强调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民族情感和情操道德,在艺术审美层面,强调艺术与科学的美,提高审美境界。而这些又需要通过“阅读优秀作品”来实现。这实际是指示我们在“用教材教”的时候必须考虑这几个目标,选择可以品味的语言、值得感受的思想和艺术魅力、利于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的因素,那么,作为教师,必须具有这几个方面的知识和先于学生的感受能力。这里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是:①如何引导学生感受。现在的课堂强调学生的第一感觉是对的,但是,对这种第一感受需不需要稍微作点理性的归纳,以便能够举一反三?一节课总是学生的第一感受,需不需要感受能力的纵向和横向的发展?发展哪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给予什么样的引导和指导?②如何引导学生鉴赏。需要发展学生怎样的鉴赏能力?鉴赏需不需要总结一些基本的原则和方法途径要点?也就是具备怎样的“眼”才是鉴赏作品的“慧眼”?怎样引导学生练就这双“慧眼”?③感受和鉴赏是什么关系,在教学中怎样处理这种关系。从听过的一些“公开课”中,我感觉到,目前的问题是盲目的感受有了,理性的归纳缺乏,鉴赏任务没有得到有目的的落实。 3.思考与领悟,似乎是强调方法,但在教学中,却影响到内容的选择。比如,那种只有教师灌输分析,而没有学生的阅读体味,只有学生脱离文本自说自话的所谓“对话”,却离开了对文本的深入探究,都是背离阅读教学内容选择的正道的。有一节关于《荷花淀》的公开课,课文成了说话的“引子”,整节课只有很短的时间与课文有关,很快教学就从“水生嫂”引发开去,学生唇枪舌剑争论“男女地位”问题。这样的教学显然是不适宜的选择。阅读中如何思考,从哪些方面思考,从哪些角度思考,需要哪些品质,怎样培养这些品质,都是我们教学内容选择必须关注的。 4.应用与拓展,是方法,也是教学内容,更是选择原则。这里有几个关系问题必须处理好:一是中和外的关系。我们要强调尊重多元。现在有两种偏向干扰教学选择:要么盲目地崇洋媚外,用虚无主义的态度对待中国文化;要么过分妄自尊大,坐井观天,对外一概排斥。二是古和今的关系。要坚持继承与发展的辩证观。这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到现在有人还是持否定古代作品教学的意见的,甚至有教师对选读“文革”结束后农民生活变化的作品也持反对态度,说“学生对那个时代的生活又不熟悉,选这种作品教学干什么”。学习古诗文不是为了学习写作古诗文,它是一种文化积累。一个人的文化积累和思维开发离不开对各个时代各个国家文化的了解。三是应用与文化的关系。要强调两者和谐发展,这是目前最令人担忧的问题,过分强调应用化的社会导向,严重干扰了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最典型的就是高考考什么课堂就教什么,为分数而教为分数而学,甚至“为得4 分而背诵几百条名言诗句划不来”的话也出自我们的语文教师之口。校园、家庭读书的单一作业化已不鲜见。教学内容选择的过分应用化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一代人的综合素养。必须明白,语文教学不仅仅为了应用,更重要的还有文化修养和智慧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