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叙事及其课堂策略

作 者:
康洁 

作者简介:
康洁,宁波大学法学院 (浙江宁波 315016)

原文出处: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内容提要:

叙事虽然源于文学活动,但它也存在于学校教育的日常实践之中,尤其是在德育领域,课堂中的叙事活动蕴涵着丰富的德育资源。相比于传统的说教法、榜样法、熏陶法等德育方法而言,德育叙事的优点在于:可以让学生的,而不是英雄、伟人或成功人士的道德故事进入德育课堂,这就为学生个体建构自己的道德经验提供了现实机会。但是,叙事对于德育来说,不仅仅是一种方法,而且是一种新型的德育理念。当代教师只有放弃长期固守的理性化、概念化的德育思路,采取科学的课堂叙事策略,才能收到理想的德育效果。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6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6)01—0048—03

      美国知名的叙事学者杰恩(M.Jahn)在谈到叙事学的应用性研究时说:“当前叙事学研究是‘叙事学+X’的模式,这里的‘X’无论是女性主义还是性别研究,是文化研究还是后殖民研究,都是很有价值的。”① 叙事作为人类探索经验现象的一条途径,它适用于人文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文学创作活动是如此,教育活动也是如此。因此,笔者认为,学校德育不仅可以通过叙事的方式进行,而且叙事过程本身也包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

      一、德育叙事及其意义

      叙事,简单地说,就是叙说故事。它源于文学创作,既可以通过口述来进行,也可以通过书面叙述来进行。故事不同于议论,它可以展现人的生活的真实经历;叙事则是人们理解自我生活经历的一种方式,是了解内心世界的一个清晰的、直接的渠道。它为个体的人提供了一种表达自我经验的方法,也是一种形成生命意义的话语方式,叙事的结论往往留给“听者”或“读者”自己去得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叙事过程也是个体对自身生活意义的阐释过程,它没有像理性反思或逻辑推理那样具有先验的、抽象的各种条件的框束与限制。在叙事过程中,以故事形式把有关概念、命题或思想引入到鲜活的生活经验之中,可以促成人们对事物或“人物”意义的理解。

      道德教育中的叙事,简称德育叙事,是指教师通过口头或书面的话语,借助对道德故事的叙述,促使学生的思想品德成长、发展的一种活动过程。叙事作为学校德育的一种方式,关注的是叙事者的“生活事实”和生命历程,往往具有某种“自传”的性质。德育叙事实质上是通过“生命叙事”,实现将“人的完整生命纳入道德教育的视野”。② 它可以让教师将自己所要传授、学生所要学习的德育内容以故事的形式叙述出来,使之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德育案例。因此,德育叙事是教师与学生一起讲述日常生活中的故事,尤其是学生自己的故事。叙事之所以具有德育功能,是由于故事本身包含着悲欢离合、酸甜苦辣,这些情节具有丰富的德育资源。

      叙事方式引入德育活动由来已久。我国的孔子非常注重以叙事方式来阐述普通的道德原理,因此他主张“述而不作”。古希腊的苏格拉底经常质疑由奴隶主贵族阶层制定的不可动摇的道德秩序,因此他提倡“诘问法”来阐明通俗易懂的做人道理。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社会是伴随着“讲故事”发展到今天的,比如中国的《论语》、《庄子》、《史记》,古希腊的《荷马史诗》等,都记载着许多为人的道理,都在讲述着人类道德与伦理的故事。只不过那时的叙事主要是以圣人、伟人和英雄的故事为中心,很少看到普通百姓等边缘性人群的事迹。

      对于今天的学生而言,无论是在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阶段,每个人的道德成长经历都可以看作为学校重要的德育资源,从而进入德育课堂,使德育渗透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活动当中。因而,德育叙事理应成为学校德育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并至少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第一,可以突出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人本”地位。德育叙事的理论前提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本哲学。即,“是一种强调人的能动性和实践性,从而也强调人的自由和价值的哲学”。③ 通过教师和学生讲述自己或自己身边的道德故事,可以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观,这是当今信息化、个性化时代的基本要求,有利于重新调整德育领域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以及改变原来德育活动与学生之间的对象化的关系。

      第二,可以增强学生的道德自省习惯。德育叙事的过程是一个学生自我组织道德经验与道德认知的过程。对于一个学生来说,道德习得主要是从感性模仿开始的,学校德育的结论并不在于“我想成为什么样的好人、英雄或成功人士”,而是“我想成为谁或我能成为谁”。因此,德育叙事有利于学生找到一个日常道德经验的参照系,从而在不断的自我反省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第三,可以贴近学生的道德体验。德育叙事为学生理解道德知识提供了一种人际的、情感的、想象的和像故事一样的方式,而不是像理解科学知识那样的逻辑推理或者理性判断的方式。平凡的、普通的道德故事比那些远离自己实际生活的历史伟人或道德家的故事更容易使学生产生亲身的体验,因而也更容易贴近学生,并产生知、情、意、信、行等多方面的德育合力,引起道德共鸣。

      第四,可以营造新型的学校德育文化。道德叙事往往是一种融情节性、戏剧性、教育性于一体的叙事形式,更容易受学生的喜爱。通过叙事,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故事情节,更多的是一种德育文化的熏陶。德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价值观的教育,与文化传统联系紧密。因而,道德叙事对于改变传统的以说教方式为代表的道德话语权威,营造民主、开放、生成性的德育文化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二、德育叙事:方法与理念

      在近现代社会,自从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区分了心与物的二元世界以来,知识观产生了重大的转型,科学认识论逐渐排除了古典本体论而占据了哲学的主导地位,学校道德教育越来越多地采用类似班级授课制的知识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企图将道德知识“科学化”,更多的是采取灌输、记忆等教学的形式,让学生知道并记住关于道德的知识或定律。学校德育背离了孔子与苏格拉底时代的叙事性教化方式,转向了脱离人的生活世界的教条的、抽象的道德原则与规范的说教;不再将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置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而是追求基本的、永恒的、普遍的道德观念,从而形成了说教法、榜样法、熏陶法等德育方法体系。但是,在今天看来,这些方法由于存在中心化、理性化、概念化的结构而使德育活动远离了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实际上难以收到理想的德育效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