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1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801(2006)04-0069-05 一 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大致有两种类型:进口替代型和出口导向型。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亚洲、拉丁美洲、东欧和非洲的许多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采取了进口替代型发展战略。进口替代发展战略的直接目的是建立和发展国内工业基础,减少和摆脱对发达国家工业制成品的进口依赖。但是,进口替代战略的实行也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首先,在消费品或下游产品领域推行进口替代战略时,往往导致对资本品或上游产品进口需求的增加。例如发展国内化肥工业伴随着对国外化工机械进口需求的增长,原来旨在克服外汇短缺瓶颈的进口替代战略反而促使外汇短缺更加严重了。其次,由于未能将国内资源优先用于可挣取外汇资金的出口产业上,发展国内工业所需要的巨额资金通常只能通过对国内农业产出的征收来筹措,尤其是在实行进口替代的早期阶段。这加重了城乡经济矛盾,延缓了国内农业的现代化进程。第三,政府实施进口替代战略时,投资重点往往是那些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包括大型基础设施建设。这些投资项目对增加国内就业的作用相对有限,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不充分就业问题在实施进口替代战略的国家中日益突出。第四,实施进口替代战略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政府部门为保证资金流向符合自己的战略部署,往往对经济活动实行全面严格的控制,压抑了社会经济中企业和居民部门的自主经营活动。第五,伴随进口替代战略而来的政府全面干预经济,官僚主义、错误计划和低效率使用资金等问题开始严重起来[1]。由于进口替代战略在实践中所出现的这些诸多问题,70年代前后,一些东亚发展中经济体开始寻求另一种发展战略,即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并取得了巨大成功。统计显示,1970-1979年,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和台湾的经济增长率年均高达9.5%,1980-1989年为7.7%,1990年至亚洲金融危机前的1996年,这一数字为6.8%。日本在二战后即采取了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并取得了成功。但是,与这一发展战略相伴的是世界经济增长率的下滑。统计显示(见表1),1965-1980年,中低收入国家年均GDP增长率为5.9%,高收入国家为3.8%,世界平均水平为4.1%;1980-1989年,这三组数字分别为3.1%、3.2%和3.1%;1990-1996年,这三组数字又下降为1.9%、1.7%和1.8%。 表1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趋势(1965-1996,平均年增长率%)[2] 1965-1980 1980-1989 1990-1996 中低收入国家 5.9 3.1 1.9 高收入国家 3.8 3.2 1.7 美国 2.7 3.0 2.5 日本 6.6 4.1 1.2 世界平均水平 4.1 3.1 1.9 对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的质疑在于其存在的“合成谬误”(fallacy of composition),该理论认为所有国家的经济增长都能依赖于别国的需求增长。事实不然,受全球需求的约束,一国的出口往往会对另一国的出口产生挤出效应。美国经济学家托马斯·帕雷对美国1978-1999年的进口数据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有显著的跨国挤出效应。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增加对东亚四虎(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和台湾)的出口产生了挤出效应,而墨西哥对美国出口的增加对日本的出口产生了挤出效应[3]。但也有研究表明,中国的出口对亚洲其他国家出口的影响比较复杂,由于中国竞争力较强的产品主要局限在消费品,因此,中国的出口对亚洲以消费品为主要出口商品的国家有较强的挤出效应,而对以出口资本品为主的高收入国家如日本和韩国则有积极的促进效应,因为中国的出口的增加刺激了对这些资本品的需求[4]。 二 从上世纪中叶开始,中国经济体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经济发展战略也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变。从1949年新中国建立到1979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30年间,中国经济发展实际上实行的是进口替代的战略。从70年代末至今,中国实行了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相结合的战略。近10多年来,出口导向战略占主导地位。1993-2004年,我国外贸出口年均增长率为18%以上,远高于同期GDP的9.88%的年均增长率;我国出口占GDP的份额从上个世纪60年代的几乎为零跃升至2003年的30%(见图1)。 图1 出口占GDP份额:中国与世界的比较[5]
结果是,中国占世界贸易份额从20多年前的不足1%升至今日的6%;自中国进口的商品占日本进口市场的份额从1990年的5.1%升至2002年的18.3%,自中国进口的商品占美国进口市场的份额从1990年的3.2%升至2002年的11.1%,自中国进口的商品占欧盟进口市场的份额从1990年的2.0%升至2002年的7.5%。伴随着海外市场的扩大,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也达到了历史新高。统计表明,从1980-2001年,美国、日本、印度、德国的外贸依存度大体稳定在14%-20%的范围内。同一时期,中国外贸依存度从15%一路蹿升,2005年更高达63.5%,远远高于上述发达大国和发展中大国的水平。从积极的方面说,以外贸依存度为代表的出口指标的迅速增长,表明中国经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在当代国际分工体系中扮演了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时也表明国外市场需求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然而另一方面,靠外需拉动的经济是难以持续的。全球化和国际化给中国经济带来更大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引进了国际市场不确定性的风险,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仅以价格优势和牺牲国内劳动者的福利为代价,只会增加更多的贸易摩擦和贸易保护主义,并为“中国威胁论”提供口实,加大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国际经济和政治风险。美国和欧盟是我国商品出口的主要国家和地区,近几年贸易摩擦不断,中国所受到的政治和经济压力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