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陆凯旋 南京审计学院 210029

原文出处:
中国经济史研究

内容提要: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出现了与理论不相符合的变动趋势。本文利用钱纳里的“世界标准结构”,阐述了比较劳动生产率变动规律,并得出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第一产业产值份额的提高,是三次产业结构改善的标志的结论。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05 年 05 期

字号:

      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是产业结构中最基本的关系,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准之一。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分界线,经济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那么,在这一特定的时期,我国的三次产业结构又是如何变化的呢?

      一、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及其矛盾

      表1数据表明:劳动力在第一产业的比重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在1978—1988年的10年间共下降了11.1%,年均下降1.11%;第二、三产业呈不断增加的趋势,10年中分别增加了5.1%和6.1%。但是,如果我们分析国内生产总值在三次产业间的变动状况,就会惊讶地发现:第一产业的GDP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局面,在1982年达到峰值33.3%,1986年后才下降到78年的值以下,与劳动力变化有着明显的区别;第二产业的GDP变化不大,大致稳定在45%左右;第三产业的GDP基本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与劳动力同步。

      表1 1978—1988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3》。

      三次产业结构理论首先是由配第、克拉克提出的。早在17世纪,威廉·配第已经注意到:大部分人口从事制造业和商业的荷兰,人均国民收入要远高于当时欧洲大陆的其它国家,他指出这种产业间的“相对收入差”会推动劳动力向更高收入的部门移动。一个世纪后,G·G克拉克计算了20几个国家各部门劳动力投入和总产出的时间数据,以其开创性的统计研究,验证了配第的发现,他的结论是: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收入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这就是“配第——克拉克定理”。当然,经济资源在三次产业之间的配置变化,不应只用单一的劳动力要素分布来衡量,还应分析综合反映着诸如资本、土地和技术进步等其它要素变动的国民收入的变化。西蒙·库茨涅兹在克拉克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收集整理了欧美主要国家的长时间统计数据,不仅从劳动力方面,且从国民收入方面对结构变动作了分析研究。库茨涅兹的成果已不限于对观察值的利用,而且对截面数据和历史数据进行了统计回归,从中撇开了各个国家最为特殊的因素而仅仅保留其统计的抽象,使得出的结果更具有一般性,其结论是: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不仅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国民收入在各产业间的份额变动也有同样的趋势。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三次产业结构的劳动力变化符合一般规律,但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变化与三次产业结构变动理论是相悖的。这需要学者做出回答。

      二、比较劳动生产率变动规律

      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我们首先将我国的三次产业结构与“世界发展模型的标准结构”进行比较。所谓的“世界发展模型”是美国经济学家霍利斯·钱纳里在处理了上百个国家的2万多个数据后,使用统一的计量经济框架,将经验观察与理论演绎结合起来,建立的一种“标准经济结构”。该模型对研究收入增长、需求变化和资源配置之间的相互依存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钱纳里指出:在任何一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其经济变量并不能独立变化,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密切相关。在人均收入水平与产业结构的关系上就体现为:不同的发展阶段总是对应着一个相对“合理的”、“标准的”产业结构,超出该发展阶段的“先进”产业结构或滞后该发展阶段的“落后”产业结构,以及该发展阶段上产业结构的“重大偏差”,如果没有特殊的理由给予说明,都是不合理的,终究会不利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表2 1981年我国产业结构与“世界标准结构和大国模型”的偏差状况

      

      资料来源:据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著《国民经济新成长阶段和农村发展》第36、37页整理编制。

      说明:第1列为比较项目;第2、3、4列均为中国产业结构数据,第2列是根据物质产品净值所作的统计,第3列按GDP观念调整了第2列中的折旧及服务业数值,第4列进一步调整了价格误差;第5、6、7列为“标准结构”在不同收入水平下的结构值(已调成80年美元);第8、9、10列为“大国模型”在不同收入水平下的结构值(已调成80年美元);第11、12列为中国与“标准结构”、“大国模型”人均300美元时的结构偏差;第4列无数据时用第2列代替。

      表2是1981年我国人均国民收入300美元时的产业结构与“世界标准结构和大国模型”的偏差状况。表中数据表明:在就业中我国与“世界标准结构”相比,初级产业份额(主要是第一产业)要多出5.8%,而产值中相应的比重却少了3.2%;工业就业份额比标准结构只多4.2%,而产值份额却多出15.6%;服务业就业份额比标准结构少9.9%,而产值份额则少12.4%。如果考虑到大国存在“规模经济”,与“大国模型”比较,则这种偏差更为显著。显然,我国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存在着严重的背离现象。那么,这种背离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