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824(2005)03-0090-04 中国传统即有贱商的观念,四民之中,商人的地位最低。作为四民之首的士人,皆以经商为耻。但从北宋中期开始,社会风气开始变化,尤其明代以后,士人经商更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对于以上现象,学者多认为这是宋明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这种观点,当然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笔者认为,商品经济固然有促使士大夫从商的诱惑力,但其作用是外在的,士大夫经商在制度上的原因则在于科举选官制度的实行。首先,科举制度使官僚出现平民化倾向,官僚“贫困”化及其地位的不稳定性,促使他们不得不借助经商来改变面临的窘境;其次,科举以干禄为唯一目的,士风相率就下,读书只为稻粮谋,义利观念因而发生变化,从商不足为奇;最后,科举制度造就了越来越多的士人,入仕的途径越来越狭窄,随着竞争的加剧,许多士人不得不走上经商的道路。 一、宋代以后士大夫阶层的贫困化 关于宋代以后官僚的贫困化,史乘多有记载。如《燕翼治谋录》所载:“国初士大夫奉入甚薄……所幸物价甚廉,粗给妻孥,未至冻馁,然艰窘甚矣。”甚至“士人家鲜不穷窘,男不得婚、女不得嫁、丧不得葬者比比有之。”[1](卷上) 明清两代,官僚俸禄收入更低,贫困化的趋势进一步凸显,而明清两代士大夫经商之风更盛,亦是不容否认的事实。 关于官僚贫困化及其与经商的关系,宋仁宗时王安石已有明确表述。他认为,“方今制禄,大抵皆薄,自非朝廷侍从之列,食口稍众,未有不兼农商之利而能充其养者也。”[2](卷39)王安石认为官僚经商是由于贫困引起的,这是不错的。但他将贫困的原因归咎于俸禄太薄则站不住脚。考之史乘,汉唐的官僚俸禄并不比宋代高。实际上,中国历代官吏的收入,高级官吏的官俸以宋代为最高,低级官僚则以唐代为最高,均远远高于汉代的水平。而汉代并没有出现官僚因贫困而大量经商的现象,这说明薪俸并不是唯一的问题。问题出现在薪俸以外的收入,而这与科举取士的实行有很大的关系。简单地说,科举制实行以前,官僚多来自世家,本身即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而科举制下的官僚,则多出身平民,不但先天不足,亦且地位不稳固。正是这种选官体制的不同,造成了彼此之间的贫富差异。 首先,科举制实行以后,平民做官的机会增多,但这也带来相应的问题,即其经济基础较差,在薪水有限的情况下,只好通过经商改善一下处境。而在科举制实行以前,在选官上基本为世家大族把持,因而形成所谓的士族阶层。早在汉初,权贵子弟即能通过任子制等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官位的世袭。此后的所谓察举、孝廉等选官科目,固然使得平民有了更多的入仕机会,但由于这种制度较之科举制度远未完善,权贵子弟仍有较大的优势。 比如,汉代的察举中存在大量的投门请谒、以求贡举的现象,结果官僚贵族子弟在选宫中占据优势地位。尤其是东汉以来,许多衣冠世家表现出鲜明的文化色彩。官位、族姓与文化日益紧密地结合起来,出现了汝南袁氏、弘农杨氏这样世代传经、世代公卿的家族。魏晋以后,确立了九品中正官人法,“计资定品”,“唯以居位为贵”,[3](P1058)来自微族寒门的民间英俊,无法与之竞争,世家子弟在选官中拥有绝对的优势。 反观科举制下的官僚,则出身多是平民。宋代仁宗朝13榜状元,有12人出身平民家庭。理宗宝祐四年登科录中听载三代履历完整的进士570人,其中三代未仕307人,占53.86%;父亲入仕的129人,且属低级官职。明代的情形大致如此。由于大量的官僚出身平民,未入仕以前,大多贫困,甚至很多人及第后竟无力上任,只好借贷以治行装。宋代宰相王旦为中书舍人时,贷钱过期,只好解所乘马以偿。[4] 其次,平民通过科举入仕,地位并不稳固,因而有一定的危机感。在科举制下,“非奕叶科第,富贵不能长久”。[5](卷4)时人有论:“富贵者,止能为三四十年计”。[6](P259)由于受贫困的驱使,和对未来可能的贫困的恐惧,官僚们很容易借助自身的优势,别寻发家的门路。士农工商,“农”不足富,而“工”则其不能做,也不屑于做者,最后只有经商一条路可走。宋人已经看出“今之富者大抵皆奸富也”,[7](卷13)因而出现了官僚经商热。到了明代,尤其是明后期,士大夫经商之风更盛,原因正在于此。 另外,与官僚经商的原因相同,未入仕的士子们也因贫困的驱使经商。士子多出身平民,仅靠农业收入无法满足其进取的要求,只好通过经商缓解经济上的压力。尤其很多士人因为经济原因,无法完成举业,转而经商,一旦商业有成,或是继续举业,或是资助子弟业儒,从而使举业与商业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上可知,科举制选官造成了官僚的流动性。士大夫因而难以富贵长守,只好通过经商来维持或改善自己的地位。 二、科举制的功利目的使士大夫突破义利之辩 士人从口不言利到公开经商,贫困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士志于道”,是对士人的基本要求。如孔子所云“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8](P49)唐代以前的官僚也有贫困的,却是安贫乐道的居多。因为作为士人而去经商,将为人所不齿,从而在社会上失去立足之地。但宋代以后士人终于突破了这一信条,正是由于科举对士人的品行不甚在意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