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56(2005)05—0029—09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总体特点是经济快速、平稳、持续发展,这在建国以后还是第一次,表明中国在21世纪初一个相当长时期内面临着千载难逢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而抓住战略机遇期需要采取的基本措施是加强和改善宏观经济调控。 一、新一轮经济周期运行特征的形成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到来 如果我们以作为低谷年的1999年(这年经济增长7.1%)为起点考察新一轮经济周期的运行,可以看到以下重要特点。 第一,就周期的构成阶段看,我国经济不会出现由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相结合而形成1961年那种危机阶段(这年经济增长-27.3%),不会出现由政治因素形成的1976年那样的危机阶段(这年经济增长-1.6%),也不会出现1990年那样的近乎衰退的阶段(这年经济增长3.8%),而仅仅会出现经济增长在合理的区间(7%—9.5%)运行的上升和下降两个阶段构成。 第二,在经济上升阶段,不仅在上升时间上是建国以后各个周期的最多年份,更是在合理增长区间上限线内运行的最多年份(年增长8%—9.5%)。在以前8个周期,上升阶段的上升年份(包括波峰年份)最多为3年,最少为1年;在合理增长区间的上升年份更少,最多为1年,最少为0年。而在新一轮周期,这两个数字均为4年。这是到2004年为止的数字。但依据目前的情况看,在合理增长区间上限线内运行的年份至少还可以延续到2010年。 第三,在这个周期的下降阶段,也将在经济增长合理区间下限线内运行(年增长7%至8%)。 第四,就经济增速波峰年份和波谷年份的波动幅度看,不仅不会是已往周期多次发生的超强波周期(波幅在20个百分点以上)、强波周期(波幅在10个百分点以上),也不会是中波周期(波幅在5-10个百分点),而是首次出现的轻波周期(波幅在5个百分点以内)。 将上述四个特点概括起来可以清楚看出: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总体特点真正是经济快速、平稳、持续发展。这在建国以后是第一次。 决定上述特点的有以下重要因素:第一,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改革开放效应。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已经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的总体格局,并成为这期间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最根本动力。但这是否可以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在释放生产能力方面已经走到尽头”的观点的论据呢?不能。这种说法既不符合国际经验,也不符合中国实际。就国际经验来说,如果以市场经济发展较早的英国算起(英国在17世纪下半叶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在18世纪下半叶实现了产业革命),作为社会生产资源主要配置方式的市场经济已经经历了二三百年的时间。而且,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还看不到这种市场经济制度在释放生产力方面已经走到尽头。实际上,中国的改革开放在释放生产力方面还有巨大的潜力。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国已有改革还远远没有到位;二是改革发展很不平衡;三是改革处于攻坚阶段,其难度更大,但作用也往往更大;四是伴随改革的进展,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条件更成熟,方法更完善。这就使得改革仍将在长期内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二,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效应。我国原来的科技力量就有一定的基础。改革以后,包括人力资本在内的科技力量增长很快。但由于体制和投入等方面因素的限制,这方面的力量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其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潜力仍然很大。而随着改革和建设的发展,就为发挥这种潜力创造了更好的体制、资金和技术条件。 第三,我国当前工业化中期阶段效应。这个工业化的阶段为我国今后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多种重要的契机。主要包括:跨越式发展;由人均收入的提高带动消费结构从而产业结构的变化;重化工业的加速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镇化提速;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社会中等收入人群比重的提高等。这些因素就会从需求(包括消费、投资和出口)和供给两方面拉动经济增长。 第四,积累了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全过程的宏观调控经验。这里所说的全过程包括以下四个阶段:①1992-1997年积累了经济“软着陆”的经验。这期间经济增长率由14.2%缓慢地下降到8.8%,处于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合理区间的上限(即9.5%)以内。②1998-1999年又积累了制止经济增速过渡下滑的经验。这两年经济增长在合理区间下限(即7%)以上。③2000-2002年积累了经济缓慢回升的经验。这三年经济增长率分别为8%,7.3%和8.3%,均高于1999年。④2003年下半年—2004年,又积累了治理局部过热,避免经济大起以及必然大落的经验。这两年经济增长率分别为9.3%和9.5%,处于经济增长合理区间的上限线内。当然,上述经验还只是初步的,需要发展与完善。但在我国历史上是空前未有的,在国际上也不多见。它是知识形态上的一笔巨额的、宝贵的财富,是我国今后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第五,大国的新内涵及其效应。我国原来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大国虽然会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诸多困难,但同时在市场容量大、廉价劳动力多和储蓄总量大等方面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众多有利条件。而现在我国虽不是世界经济强国,但已是世界经济大国(当然仍是发展中国家)。2004年,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六位;制造业总量居第四位,其中172类产品产量居第一位;人力资本总量数额巨大;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三位;引进外资位居第二位,2003年还居第一位。这种经济大国地位一方面使得我国能拥有更大的强势资源以加速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使得我国在世界经济中形成一定优势,为扩大利用国外市场和资源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