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基于经济因素的分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资树荣,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原文出处:
经济学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10
分类名称:国民经济管理
复印期号:2005 年 1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56(2005)04—0026—06

      中国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具有必然性,但一些现实因素影响制约着这种关系的建设。就目前而言,经济增长与发展对中国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是把双刃剑,为此,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发展战略和对策,趋利避害,既致力于发展经济,又努力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创建良好的生态环境。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出发,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显然是中国社会经济活动中一个很重要的命题,直接关系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否顺利实现。

      一、中国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必然性

      中国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具有必然性。

      1.人与自然的关系本应该是和谐的

      纵观人类历史,人和自然的关系是由和谐到不和谐,再努力回归和谐的演变过程。这种演变是随着人类的知识进步和生产力提高而发生的。从人类早期历史看,人起源于自然,人与自然是和谐的。作为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从自然界获得能量和资源。自然界为人提供和谐的生存环境。正是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条件下,人类才不断积聚自身的发展能力,创造了技术,形成了生产力。此时,人类为了谋求自身发展,不再满足于作为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开始凌驾于自然之上,走向征服自然的道路。人与自然的关系由原来的和谐演变为不和谐。这种不和谐关系在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以来的200多年已充分展现出来。不和谐的后果是当前人类正面临着一系列全球性的环境和资源问题。于是,人类开始反思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教训,深刻认识到,努力在人与自然之间重建友好的和谐关系的时代应该开始了。

      2.扭曲人与自然关系的发达国家已经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朝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努力

      就目前而言,发达国家的市场主体在较为有效的约束下,其生产与经营活动是朝着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方向进行的,国家经济结构变化能够实行以有利于环境为条件,大众的生活模式以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准则。发达国家的这种经济社会发展模式通过国际经济与贸易活动影响着发展中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提出过高的要求。然而给全球环境和生态造成破坏更多的是发达国家。因为发达国家已经率先走过了一条工业化发展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违背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基本原则,造成了人与自然的不和谐。现在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与它们一起承担以前它们欠下的过多环境债务,从而在环境问题方面存在着南北矛盾。显然,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在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既要正视这种南北矛盾,又要在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中作出努力。

      3.中国在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人与自然的不和谐现象依然相当程度地存在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就确定了控制人口增长和保护环境两项基本国策,并把它放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之上。1992年,中国向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交的《中国环境与发展报告》,阐述了中国关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立场和观点。1994年中国制定并批准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系统地论述了中国经济、社会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构筑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1998年,中国政府签署《京都议定书》,2005年2月该协议生效,中国将与国际社会一道,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积极寻求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中国政府的一系列工作取得了成效,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到了改善。然而在我们的社会经济活动中,人对自然的不和谐行为依然相当程度地存在着。中国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上任重道远。

      二、影响中国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现实因素

      就现阶段而言,影响中国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过程,旧的体制被打破,一些新的规则没有完善甚至没有建立起来,相关法规不健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到现在,中国的市场化程度已经比较高,但毕竟还没有完全到位,一些新的规则没有完善甚至没有建立起来,相关法规不健全,因此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共同存在。市场主体为了利润最大化,在政府的监管不健全,管理不到位甚至缺失的情况下,在环境制度不健全、甚至环境规则执行不充分的条件下,必然会忽视环境保护,带来环境破坏和对资源的滥用,从而影响着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构建。

      2.居民消费需求水平在上升,消费结构在出现积极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在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居民的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从恩格尔系数看,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均得到显著改善。1980-2002年,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由56.9%下降到37.7%,农村居民由61.8%下降到46.2%(注: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344.)。从饮食结构上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中国居民对动物性产品的需求在逐渐上升,对粮食、鲜菜的消费在逐年下降。不仅如此,住房、小汽车、信息等已经开始成为居民的消费热点,在家庭消费支出中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