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资源、环境和极限问题的理论争论与人类面临的选择

作 者:

作者简介:
丁任重,西南财经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4

原文出处:
经济学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10
分类名称:国民经济管理
复印期号:2005 年 1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56(2005)04—0011—09

      在人类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不尽相同的。工业化早期阶段所带来的种种破坏性后果,引发了人们对生态与环境问题的严重关切。1972年《增长的极限》一书所引起的世界性的争论,使人们认识到生态的承载力是有限的,资源的数量也是有限的。从长远来看,科技进步能不断发现新的能源与资源,但在每一个特定的人类社会阶段,能源与资源危机总是人类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改变旧的经济增长模式,探索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增长的核心问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最基本的关系;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从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来看,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变化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是早期的农业社会。在这一长期的历史时期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人类服从自然、自然支配与统治人类。(1)由于人类的科技水平极为低下,只有粗浅的科技意识,无法解释和认识大量的自然现象,对神秘的自然界既恐惧又崇拜。(2)由于人类只有简单的劳动工具和劳动经验,生产水平极为低下,人类只是靠自然的恩赐,依靠自然界提供的现成食物来生活,如狩猎、捕鱼、采集自然果实等,来维持低下的生活水平。(3)由于人类的生产力和创造力极为低下,无法与自然相抗衡,只能盲目地服从自然的支配,特别是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基本上没有抵抗力。

      二是工业社会。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工业社会是人口增长最快、经济发展最迅速、物质财富积累最多、社会变动最剧烈的时期。在工业社会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巨变,即人类要控制自然、征服自然。(1)18世纪蒸汽机的发明促使人类进入工业社会,19世纪被称为“科学世纪”,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更加快了工业革命的强劲势头。人类借助于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地发现自然界的运动规律,探索出更多的自然界奥妙,因而也滋生了“人类中心主义”,不自觉地把自己看成自然的主宰,提出了“人定胜天”等不切实际的口号。(2)人类的消费欲望空前膨胀,刺激了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而科技发明又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加速器。美国学者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认为,工业革命在技术领域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大规模的生产和与此相适应的大规模的销售系统;工业化的核心是大型化(注: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上海:三联书店,1984,72.),于是在工业社会中“大”成了“有效率”的同义词。(3)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日益显现和严重,产生的问题也日益多样化,如温室效应、气候变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危机、粮食短缺、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等。

      这些问题的出现,突出地表明在工业社会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和矛盾在不断加深,主要表明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发展与生态的关系。在自然界中,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即对系统内外的各种变化进行的自我调节,尽可能保持系统的稳定。在一定范围内,外部干扰因素会引起系统的变化,但系统经过自我调节后又可恢复原状。但外部干扰如果过于强烈,破坏了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就会导致系统的失衡。例如,水体污染超过自净能力,就会导致水生生物的大量死亡;过度砍伐森林就会导致水土流失;草原过度放牧就会导致荒漠化等等。然而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人类往往忘乎所以,一心想要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破坏了生态平衡,引发了许多突难性的后果。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在山南坡砍光了在北坡被十分细心保护的松林,他们也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他们把他们区域里的高山牧畜业的基础给摧毁了。”(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517—518.)但是,这些忠告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第二,发展与资源的关系。工业社会除大规模的生产与销售体系的特点外,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大规模的资源消耗。事实上,化石能源和矿产资源已成为工业化的主导性资源和物质基础。人们总是以为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因而开始对自然界进行毫无节制地大规模开采与利用。但是现在人们发现,自然界中的绝大多数资源不仅数量是有限的,而且是不可再生的,这些能源总有一天会被人类消耗完的。同时,以石油、煤炭为主的常规能源消耗后产生的废物,又给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和破坏。20世纪中期,由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空间有限性和资源有限性,开始影响人们的生活,引起了人们的焦虑和不安,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有效保护的重要性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

      工业早期阶段出现的种种破坏性后果,引起了人们对生态与环境问题的关注和反思,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类中心主义”思潮的弊端与危害。在此基础上,生态整体主义观念开始出现并为人们所接受。生态整体主义(ecological wholism)的核心思想是: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而不是把人类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把是否有利于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存在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作为评判人类生活方式、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终极标准(注:王诺.“生态整体主义”辩[J].读书,2004,(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