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64[2005]07-050329-0228 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开放的国际化程度越高,则它与世界经济的融合程度就越高,资源跨国的范围就越大,反之亦然(樊明太,2000)。(注:樊明太:“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意义”,《财贸经济》2000年第8期。)这里所论及的核心问题是经济开放度。经济开放度是衡量一国经济开放程度的综合性指标,是一国经济冲破完全封闭的状态,与世界进行经济交往的程度。当前,世界各国的经济开放度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这种上升趋势表明各国都在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在联系中求生存、求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经济开放度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但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开放度相比较,经济开放的水平如何,是本文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目前,国内外众多学者对我国经济开放度的测算已经比较深入,然而采用的指标各有差异,得出的结果大相径庭。为了对我国经济开放度进行科学、合理地测算,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之进行测算,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国际比较。 一、经济开放度的界定:文献回顾 长期以来,对经济开放度的界定,基本上围绕贸易开放度与资本开放度两个方面展开分析,而对贸易开放度的研究先于资本开放度。 (一)贸易开放度综述 贸易开放度一般采用对外贸易比率来表示。对外贸易比率也叫外贸依存度,最早是在1950年由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在《对外贸易论》中引入,是指一国进出口与该国GDP的比重,它反映一国参与国际贸易的程度,同时也体现了一国经济增长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注:小岛清:《对外贸易论》,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用外贸依存度来表示贸易开放度简单、直观,仍然成为当前许多学者分析的常用方法。然而,这种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国外贸依存度受到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市场规模、国内消费需求等因素的影响,外贸依存度的变动并不能完全反映贸易开放度的变动。例如,钱纳里发现,对于人口较多的国家,对外贸易比率普遍较低。(注:钱纳里:《发展的格局1950~1970》,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年版。)库兹涅茨从统计学的角度分析指出,对外贸易比率与一国国民收入之间存在负相关,小国比大国对国际贸易的依存度更大。(注: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Edwards(1998)指出,一个国家即使贸易扭曲严重,但仍然可能有很高的外贸依存度,外贸依存度不能真实地反映贸易政策。(注:13Sebastian Edwards.Openness,Productivity and Growth:What do we really know[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8(3).) 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对贸易开放度的测算出现了许多新见解。一是认为必须对对外贸易比率法作局部调整和修改,以进口额对GDP的比率取代原来的对外贸易比率,并且将进口中的刚性商品从进口中扣除;GDP中应将非贸易性行业部分(一般指服务业)扣除。二是认为衡量贸易开放度应该立足于贸易政策,不仅要考虑关税措施,而且要考虑非关税措施。(注:胡立法:“中国贸易开放度的重新估计”,《世界经济研究》2004年第5期。)此外,国外许多学者通过运用模型来测算贸易开放度,如运用赫克歇尔—俄林贸易模型。(注:Learner E.Measuring of Openness,Trade Policy and Empirical Analysi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8.)贸易开放度的测算方法越来越多,围绕这些方法的争论也就始终未停。于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世界银行不得不综合两种方法对贸易开放度进行衡量,最大限度地缩小各方分歧。1987年,世界银行从贸易战略的角度提出一国贸易开放度的划分标准,如有效保护率的高低、运用诸如限额和进口许可证等直接控制出口的程度、对出口的补贴和鼓励措施、汇率定值的高低等,认为对国际贸易限制越少,对外开放程度就越高。(注:黄德发:“对广东开放水平的测度与研判”,《统计与预测》2000年第5期。) 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外对贸易开放度的测算出现了许多新方法,但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指标体系法。由于外贸依存度并不能真实地反映贸易政策,一些学者根据贸易扭曲程度,选取一些与贸易政策相关的指标来避免20世纪60、70年代衡量方法的缺陷,此类方法可统称为指标体系法。指标体系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采用修正的外贸依存度指标来衡量;(注:黄繁华:“90年代度量贸易开放度的新方法及其启示”,《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年第1期。)(2)立足于贸易政策来衡量贸易开放度;(注:Francisco Rodriguez,and Dani Rodrik.Trade policy and economic growth:A skeptics guide to the cross-national evidence[R].NEBR Working Paper Series,1998 (4).)(3)道拉斯法(Dollars,1992);(注:David Dollas.Outward-oriented developing economic really do grow more rapidly:evidence from 95LDCs,1976~1985[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992.)(4)萨克斯—瓦诺法(Sachs & Warner,1995);(注:Jeffrey Sachs and Andrew Warner.Economic Reform and the Process of Global Integration [J],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1995.)(5)爱德华兹法(Edwards,1998)。(注:13Sebastian Edwards.Openness,Productivity and Growth:What do we really know[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8(3).)二是模型法。这种方法选取一定的指标,运用回归计量方法测算其理论预测值,通过比较选取指标的实际值与理论值的差异来衡量贸易开放度。模型法主要包括:(1)Harrison(1996)采用“Summers-Heston”数据,用消费品相对价格对城市化指数、土地禀赋和人口等变量回归得到的残差值来衡量价格扭曲指数,较高的回归残差值意味着较严重的价格扭曲程度。(注:Harrison A.Opnness and Growth:a Time-series,Cross-country analysi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6,48:419-447.)(2)Patrick Low et al(1998)运用对外贸易依存度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平方、人口、人均GDP的平方做回归,并以此对贸易依存度进行修正作为贸易开放度指数。(注:Patrick L,Marcelo O & Javier S.Does Globalization cause a higher Concentra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vestment flow? WTO working paper,1998 (8).)(3)Stewart(1999)以引力模型为基础,提出以该国与其他所有贸易往来国的双边贸易流量为基础来计算开放度。(注:Stewart W. Institutional Quality and Its Effect on Trade:an empirical analysis,UBC Economic Honors Thesis,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