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05)02-0001-16 张一兵先生在《回到马克思》一书中首次将马克思的科学批判理论概括为“历史现象 学”。我们不禁要问:将马克思的理论标注为“现象学”是否合法?“历史现象学”的 基本内涵到底是什么?它与作为20世纪西方哲学“显学”的胡塞尔“现象学”又有何联 系?学界近年时常有论者将黑格尔的现象学视为胡塞尔现象学的来源,(注:可参见许丽 萍关于黑格尔和马克思现象学研究的两篇论文,载于《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 01年第6期,2002年第6期。作者将胡塞尔所代表的现象学精神追溯到黑格尔,甚至认为 马克思的哲学也具有当代现象学精神,在没有正确区分两种不同现象学精神的前提下, 将马克思的科学批判理论与胡塞尔的现象学混为一谈。)我对此观点持有异议。我认为 现象学这一概念的含义在康德之后,便有了两种理论进路:一是经费希特和谢林中转后 ,经由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最后到马克思的“历史现象学”,二是大家熟悉的胡塞 尔的意识现象学及其变体。如果我们称前者为古典现象学的话,那么后者则是现当代现 象学。倪梁康先生认为,现象学本身是一个极为复杂而多义的概念。它可以指胡塞尔的 意识现象学,也可以指舍勒的本体现象学,还可以指海德格尔的此在现象学等等。但有 一种精神将现象学运动各成员维系在一起,这种精神就是现象学精神。我基本同意这一 概括,但认为应该有一个特设说明,即这种现象学精神是现当代现象学的精神,它并不 能涵盖黑格尔及马克思所代表的现象学精神。因为在我看来,现象学精神并非只有一种 ,有效区分两种现象学精神才是问题的关键,本文即试图说明两种现象学精神的异质性 (注:必须指出的是,本文对不同现象学进行比较的目的不在于贬损一方而褒扬另一方 ,而是想说明马克思的现象学与胡塞尔等人的现当代现象学具有不同的现象学精神,以 期避免对各种现象学的混用,胡塞尔创立现象学本来就没有打算用它来认识复杂的资本 主义社会,指责它不具备马克思历史现象学的某些功能,完全是没有必要的。),进而 揭示马克思历史现象学的理论内涵。 必须承认,两种现象学都来自对康德现象学的反叛。在康德那里,事物的本质与现象 、主体与客体是完全割裂二分的。黑格尔反对这种二元论,他以绝对精神统摄知识的各 个环节。他的“精神现象学”即试图“要求人们关注从具体地感知物相到构成感性确定 性的‘知觉’直至自我意识构架的分层现象结构,以及在现象背后作为最终本质和规律 的绝对理念的揭示。”(注: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的原初理论语境》,载《中国 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胡塞尔也不满意康德的二元论立场,为了消融主体与客体 的僵硬对立,他从一种纯粹的主体性出发,创立了一个纯粹而不掺杂任何感觉经验的心 理性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现象与本质、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可以看出 ,两种现象学的缘起颇为相似,都反对传统形而上学系统中的主客二分和本质与现象的 对立。但是,这两种现象学的精神实质却是不同的。首先,两者对本质的看法不同。在 黑格尔那里,现象学方法是一种通过本体的创造性活动确证本质、表现本质的方法,精 神现象学就是研究现象到本质过程的学问。黑格尔认为本质是一种不能直观的存在,它 的实现必然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几经中介才能达到。而胡塞尔却认为本质是一种纯粹 的现象,是一种先验的普遍观念。可以看出,胡氏只是将现象和本质看作两种不同的现 象,在他看来现象背后无本质,现象学的“现象”是指呈现在意识中的一切东西,既包 括感觉经验,也包括一般的观念。而本质则只需通过一种现象学的“还原”过程便可以 直观到。可以看出胡氏与黑格尔相比更多地强调本质的先验性、可直观性和主体心理因 素。其次,通达本质的方法上两者亦有不同的看法。黑格尔认为“现象学”的意义就是 由现象去寻求本质,他强调意识在其自我发展过程中必定使其自身的现象和它的本质同 一,并特别强调从现象到本质、从相对到绝对必须经历一个“中介过程”。所谓“中介 过程”是指从自己本身转化到自己的对方并在对方中保持自身同一,在对方中反映自身 的过程。黑格尔认为仅仅自在的、直接的、尚未展开的、未过渡到对方的东西,即未经 过“中介”的东西都不是现实的。胡塞尔现象学则恰恰相反,它从根本上排斥任何“中 介”,主张“直观”,它本质上是一种描述心理学,描述的基础当然是依据个人对对象 的直观,这样一来,直观对象的本质就只能由实施直观的主体本人来定夺了。这里我们 再次目睹了胡氏现象学主体主义(孤立原子主义)的明显特征。有论者曾总结道,黑格尔 现象学是揣摩的、解释的、构建的;胡塞尔现象学是描述的、写实的、分析的。马克思 继承了黑格尔现象学的批判方法,创出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现象学方法——历史现象学, 虽然他从未用过这一概念,但我认为张一兵先生在借喻的意义上使用它还是有一定道理 的。 马克思历史现象学精神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其目的是要改造世界。要改造世界首先就 要正确地认识我们当下活动的历史。历史现象学的基本含义是:通过一种现象学的方法 剥去古典经济学作为全部理论的肯定性前提的意识形态假象,发现深藏在下面的经济现 实的本真性,揭示我们历史活动的真正本质和规律。在我看来,历史现象学是一种狭义 的方法论并仅仅适用于分析特定的人类历史阶段(资本主义社会)。它不再梦想为哲学甚 至所有学科奠定一个前提(胡塞尔现象学正是这样要求自己的),而是强调对资本主义社 会本质的揭示。然而,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一任务的艰巨性。首先,我们面对的不 是普普通通的自然之“物”,而是活生生的现实生活过程,一切社会存在都是在人的客 观物质实践中被历史地中介才获得自身意义的,进一步说,这些实践活动又是由一种功 能性的社会关系与结构构成,面对功能性的社会关系,只能用一种科学的抽象方法才能 透视其本质。而这些却是胡塞尔的现象学直观无法达及的。其次,资本主义社会中,一 切现象和本质都是以颠倒的形式出现的,颠倒是这个社会的特征,“在这种复杂的社会 存在中,不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是以直接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且社会的本质都被歪曲 的假象和颠倒的经济具象所掩盖。”(注:张一兵:《回到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第562页。)也就是说,复杂的现象和假象掩盖着本质,这就比认识一般功 能性的关系存在物更难了。如果说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 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话,随后的任务就是要把对社会规律的认识运用到对 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性分析中去,这就亟需一种理论上的逻辑跃迁,这一过程被张一兵 先生概括为狭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最后,任务的复杂性还在于对古典经济学的改造 上。古典经济学(尤其是斯密和李嘉图)基本上已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方方面面,但 是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学抽象却是不科学的。马克思的历史现象学以古典经济学 的最高点“资本”为自己的理论起点,在确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客观进步性的同时, 确证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必然性。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以绝对观念发展过程所遭 遇的颠倒世界隐喻了资本主义世界真实的颠倒,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也基本揭示了资本 主义的生产过程,马克思接着黑格尔和李嘉图往下说,认为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张力恰恰 来自对这种颠倒的物化现象的批判。马克思的现象学自觉地内含了实践(革命)的要素, 这种实践精神是其他类型现象学所没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