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村大教育看我国农村教育的现代化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兴洲 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博士生,山东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

原文出处:
当代教育科学

内容提要:

农村教育的现代化是是当前我国农村教育的根本取向,也是悠关我国农业、农民和农村现代化的根本所在;而要实现农村教育的现代化,关键在于如何规划和发展农村教育。面对我国差异显著的“三农”问题和农村教育现状,因地制宜,确立和扎实有效果地践行“乡村大教育”的办学理念,是目前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4 年 05 期

字号:

      一、农村教育现代化是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根本取向

      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是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战略意义的根本问题,农业的现代化、农民的现代化、农村的现代化是我国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和主要内容,没有“三农”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完全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或者说是不完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然而,在我国这样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数量的62.4%,传统的手工操作仍是主要的生产方式,农村的基础设施相对比较落后。在这样的基础上规划我国“三农”的现代化,其难度可想而知。但是,在当今世界各国现代化建设的大潮中,我国也必须进行全面的现代化建设;而且也只有进行现代化建设,我们才能融入世界发展的大潮,与国际接轨,为人类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农”的现代化,根本在于农民的现代化;农民的现代化,根本在于农民素质的现代化;而发展与提高农民的素质,则必须依靠农村教育。因此,可以说,要实现“三农”的现代化,首先必须实现农村教育的现代化;同时,实现农村教育的现代化,也是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根本取向。

      长期以来,我国的农村教育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教师的整体水平相对较低,教学内容缺乏特色,加上地区之间发展水平的不平衡,致使我国的农村教育处于相对落后和低水平的发展状态,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农民和农村的现代化发展水平。要改变我国农村教育相对落后和低水平发展状态,积极促进“三农”的现代化发展,除了必须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包括基础设施的投入、高水平教师的投入等)以外,农村教育观念的改变是必须的和首要的。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没有观念就没有行动;没有良好的观念就没有良好的行动;而没有先进的观念也不会有先进的行动。因此,要实现“三农”的现代化,就必须确立农村教育的现代化思想。只有从观念上根本改变对农村教育的传统认识,树立农村教育现代化的先进观念,并在此观念指导下进行积极的实践和改革,我国的农村教育才能得以良好的发展,我国农村教育的现代化才能得以真正实现,我国的农业、农民和农村现代化问题才能具备发展的基础和原动力。

      二、乡村大教育是农村教育现代化的积极尝试

      目前我国的农村教育涵盖了农村幼儿教育、农村义务教育(即农村初等教育)、农村中等教育、农村成人教育、农村职业教育及各种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教育形式。面对内涵如此丰富的农村教育和我国农村覆盖面积大、农村人口众多、区域发展极不平衡的现状,实施农村教育现代化工程,必须理清“三农”发展的思略,找准切入点,从而有效地促进农村教育的现代化发展。笔者认为,在现阶段积极发展乡村大教育是促进我国农村教育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乡村大教育就是立足于农村和农业发展的现状,着眼于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未来,用大教育的理念指导和发展农村教育,使农村教育从传统的发展模式转变到现代化的发展模式上来,通过培养现代化的农民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通过培养现代化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实现农村教育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乡村大教育立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以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现状为出发点,以富裕农民、减少农民为根本追求。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在现阶段,“三农”问题是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也是影响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首要问题和难点问题,没有农村社会的小康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全面小康。实践证明,教育是最有效的改变农村现状的手段。用乡村大教育的思想指导和发展农村教育,就是要充分发挥农村教育在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中的作用:(1)疏散农村密集的劳动力,让农村适龄儿童通过接受义务教育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一部分人可以继续升学深造或外出打工,将来最终离开农村,投身到更加广阔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潮流中去建功立业;一部分人则扎根农村,成为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新型农民,为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2)依托农村的教育设施,培养适应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新型农民。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村的现代化其根本是农民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而农民的现代化的根本在于不断提高农民的素质。接受农村义务教育的青少年如果不离开农村,可依靠其学习和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服务;很少接受过教育的农村成年文盲或功能性文盲,可依托农村教育设施,学习和接受实用的技术和技能培训,而成为具有一技之长的现代新型农民。只有现代化的农民,才会有现代化的农业;只有现代化的农民,才会有现代化的农村。

      第二,发展乡村大教育,是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加快小城镇建设,实现农村城镇化是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在农村城镇化建设进程中,不断会有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城镇生活和工作。他们如何改变传统的农村社会的生活和劳作模式以适应不再依靠土地的城镇生活和工作的挑战,是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农村城镇化进程较快的地区的经验是,对“失地”农民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使他们形成一定的生活和工作技能,为他们在城镇中找到适合的工作岗位和生活方式奠定基础。这种教育和培训不能仅仅依靠农村义务教育,还必须充分发挥农村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培训方式的功能,来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为农村的城镇化发展服务。乡村大教育就是要依托农村义务教育的办学体系,在办好农村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辐射农村成人教育、农村社区教育,不断扩大农村教育的内涵,逐步形成具有农村教育特色的农村终身教育体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