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共需求与中国经济增长

作 者:
黄河 

作者简介:
黄河,南京师范大学 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黄河(1969-),男,博士,南京师大商学院讲师,南京大学商学院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

原文出处:
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需求结构的不合理是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因而有必要对需求结构不合理原因作进一步的分析。现阶段在若干领域的需求过于旺盛所导致的经济过热的内在机制,是政府的片面政绩冲动和企业的盲目利润冲动,其后果是导致了需求结构的不合理。在产生大量无效供给的前提下,我国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却长期不足,人民的需求得不到应有的满足。随着经济市场化的深入和社会公共需求的日益增长,需要政府提供更优质、更全面的公共产品。因此,及时调整现有的宏观经济政策导向,加快制度创新,强化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职能,以满足公众对公共产品的有效需求,应成为我国治理现阶段经济过热的新思路。


期刊代号:F10
分类名称:国民经济管理
复印期号:2004 年 1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014.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608(2004)04-0011-07

      一、需求结构的不合理是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

      需求是经济增长的原始拉动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支付能力并愿意支付的有效需求是决定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力量。有效需求对经济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1997年以来,由于中国国民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由通货膨胀转变为通货紧缩。以至于政府采取了以扩大内需为主要内容的宏观经济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去年高达9.1%的GDP增长,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中国解决一系列发展难题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管理不善的国有银行发放的贷款加大了经济所面临的压力,一些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现象严重。而政府的片面政绩冲动和企业的盲目利润冲动,是造成这一问题的内在动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需要适当干预经济运行。正如凯恩斯所说的:“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课题之一,就是确定政府同市场的合理界限。”目前我们所遇到的突出问题是,政府干预经济的职能究竟应该有多少和范围究竟应该有多大,即合理的界限在哪里,并不是很清楚。因此,在实际经济工作中,难免出现政府仍拥有过多的经济管理职能、过度管理和干预经济的问题。上级对下级的政绩考核,也就自然地要突出经济成就,从而使各地政府的工作基本上成了以GDP挂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许多地方简单地变成了以GDP为中心,其他如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保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等,往往被忽略甚至放弃。由此不难理解,既然一个地方领导的政绩乃至晋升之路基本上由GDP指标来体现和铺就,那就必然会驱使其为追求这种片面的“政绩”而不顾一切,相应地形成一种强烈的内在冲动。近几年各地普遍出现的盲目的开发区热;不顾实际的“造城”运动;大量兴建“政绩”工程;用行政手段强行推进企业的兼并重组,以便迅速将地方经济“做大做强”;使用各种办法推进部分行业的扩张;甚至利用行政手段虚报GDP总量和人均指标,等等,都是这种冲动制造的“杰作”。

      按照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政府应该站在全社会的立场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引导经济健康发展,保证社会整体的稳定与协调。政府不能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否则就将失去宏观调控的客观、中性立场,或者利用强权与民争利,或者对市场主体的非理性行为推波助澜。令人担忧的是,目前各市场主体的利润冲动和一些地方政府的政绩冲动有同流、共振之势,其基本指向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都在拼命地推动当地产业的快速扩张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为此不顾资源约束,不惜破坏生态环境,以致损害国家的全局和长远发展利益。有些地方政府甚至利用各种方法,帮助本地区的市场主体推诿、逃避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和措施。例如,不少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不惜采取极低的地价甚至是零地价;有的则采用各种“奖励”办法,对外商及民营企业变相退税,实行零税收;有的对已经有明显过热迹象,国家明确指出要合理控制投资的行业,仍采用各种办法明里规避(如把应由国家审批的大项目分成若干可自己审批的小项目)、暗中支持。片面的政绩冲动和盲目的利润冲动的同流、共振,形成了可能引发新一轮经济过热的内在机制 [1]。

      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需求结构的不合理。比如,统计显示,钢铁、水泥和电解铝这几个行业去年的投资增长分别高达96.6%、121.9%和92.9%,到2005年,预计钢铁的过剩产能为6000万吨,占届时生产能力的近1/5;电解铝过剩400万吨,而当年需求才不过600万吨;水泥也将有1亿吨的过剩,也就是说,如不对过热的局部投资进行有效控制,代价将可能是近期可能出现的通胀或一两年后的大面积的产能过剩。而产能过剩主要表现为我国的无效供给过多,突出表现在:一是大量盲目投资、重复建设项目企业的商品卖不出去,形成无效供给;二是大量质量低劣的低档商品卖不出去形成无效供给;三是大量假冒伪劣产品卖不出去形成无效供给;四是大量价格过高的超前消费品卖不出去形成无效供给。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却长期不足,人民的需求得不到应有的满足。例如,大量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设施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公共服务、教育、社会管理等领域存在的空位现象还大量存在。因此,深层次的体制性与需求结构不合理的因素不消除,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只能产生不良循环,如财政赤字大增,通货膨胀,货币再紧缩,再次经济过热。解决问题的出路,除继续深化改革和使改革良性发展、消除体制上造成经济过热的因素外,还需要从增加有效供给、满足公共需求的角度来对供需结构的不平衡加以分析。因为在结构层面上,随着经济市场化的深入,人民的社会公共需求正日益增长,对政府管理的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政府提供更优质、更全面的公共产品,而当前中国政府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公共需求与公共供给的失衡,政府的公共供给不能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因此,及时调整现有的宏观经济政策导向,满足公众对公共产品的有效需求,将成为我国治理经济过热的新思路。

      二、中国公共产品需求增长趋势分析

      人类社会是由一个一个的个人组成的有机统一体。人类的需求和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个人需求和公共需求两大类型。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下,个人需求和公共需求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具体内容,它们之间也有着不同的相互关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需求和公共需求的满足及其相互关系,是由市场所直接决定的。市场活动由作为独立商品生产经营者的个人和企业进行。个人和企业为了独立地开展市场运营活动,其本身所需要的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就是个人需求。个人需求,不仅是个人和企业自身的需要,而且也能够通过自身的市场活动获得满足。但是,市场经济下的社会再生产活动是一个由千千万万的个人和企业组成的有机统一体,个人和企业的市场活动所需的全部条件,并不是它们从自身个体的角度都能通过市场得到满足的。那些个人和企业无法通过自身的市场活动获得满足、而市场经济整体的正常顺利运行所必需的条件,就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需求。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个人需求和公共需求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们的满足对于市场运行和市场机制发生作用,都是必不可少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需求和公共需求有着各自相对固定的活动领域和范围。个人需求和公共需求在各自的领域和范围内,既独立活动,又相互配合,共同形成完整统一的市场经济活动总体。大体上说,个人需求由个人和企业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通过市场活动来获得满足;公共需求主要由政府以行政计划的资源配置方式加以解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