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C911-F045.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487(2004)07-0048-03 党中央、国务院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结了国际、国内在发展问题上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深刻地洞察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更快更好地向前发展,向全党提出了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命题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有了新的认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有了新的发展。最近召开的全国两会,科学发展观已成为议论的热点问题。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全篇贯穿着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做的工作很多,我认为,重要一点就是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一、加强、改善宏观调控,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一)社会经济运行规律要求加强宏观调控。 科学发展观要求社会经济发展要做到持续、快速、协调发展,不要大起大落。可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能直线上升,而是有时高、有时低,呈现出一种曲折前进的周期状态,这是社会经济运行的一种客观规律。 长期以来,人们只是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有周期性危机。其周期表现为:危机、萧条、复苏、高潮。马克思在世时,这种周期一般表现为10年左右一次。但是,由于受经济、政治、社会、科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人们对社会主义经济也会出现有时高、有时低,呈现曲折前进的周期性波动局面缺少理性认识。 实践证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已出现过三次比较明显的周期波动。 第一个周期是1981—1990年,峰顶是1984年,经济增长率达15.2%,低谷是1990年,经济增长率只有5%,循环周期长度为9年。 第二个周期是1991—1998年,峰顶是1992年,经济增长率达14.2%,循环周期长度为8年。 第三个周期是1999—现在,峰顶是2003年,经济增长率为9.1%,但循环峰谷落差比前两次小,收缩度也比较平缓,增幅最低的1999年也达到7.1%,不像1990年那样,增幅只有5%。尤其是与同期西方国家的低增长、负增长形成鲜明对照,真可谓是“一枝独秀”。说明中国经济发展比较平稳,说明我党宏观调控技巧日益成熟。 (二)市场经济的盲点、弱点,更需要加强宏观调控。 建国五十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我国只搞计划经济、不搞市场经济是不行的。邓小平同志说得好:“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市场经济不是完美无缺的。它自身存在着许多盲点、弱点。这些盲点、弱点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相矛盾的。突出表现在: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以效益为目的,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往往不顾社会利益,只管生产,不管污染,不考虑环境,这与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可持续发展相矛盾。 2.企业为了追求眼前利益,降低生产成本,不愿花钱改善生产条件,增加职工福利,提高职工的科学文化水平,甚至不顾工人安危,不搞安全防护措施,以至于造成人身伤亡,如这些年来煤炭行业屡屡发生的安全事故,便是例证。这与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全面发展相矛盾。 3.市场竞争原则是优胜劣汰,竞争必然造成企业破产,工人失业,收入差距拉大,违背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的,这与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相矛盾。 4.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决策主体是企业。企业决策依据市场信息,但市场信息具有滞后性、不确定性(过期信息),必然造成重复建设、低水平竞争,造成社会资源巨大浪费。这与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又是相矛盾的。 正由于市场经济“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面,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可见,加强、改善宏观调控是发展市场经济应有之义,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二、确定好宏观调控目标,运用好宏观调控手段 加强、改善宏观调控,最重要的是要确定好宏观调控目标,运用好宏观调控手段。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宏观调控的目标是“要把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主要目标”。根据这一精神,考虑到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党中央、国务院确定2004年宏观调控的具体目标主要有四点: 1.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7%左右; 2.新增城镇就业900万人; 3.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左右; 4.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8%。 如何认识宏观调控这四项目标呢? (一)经济增长7%左右。 7%的经验增长率,比2003年9.1%的实际增长率还低了两个百分点。根据我国的经济条件以及经济发展趋势,2004年达到8%以上的经济增长率是不会有问题的。党中央、国务院为什么确定7%的目标呢?我的理解是: 1.确定7%的经济增长目标,既考虑了宏观调控目标的连续性,同时也考虑了增长速度同能源、重要原材料以及交通运输等实际条件的衔接,减轻了对资源环境的压力。 2.7%的经济增长目标是留有余地的。确定这样一个目标,有利于把各方面的主要精力放在深化改革、调整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上来,防上盲目攀比速度。这恰恰同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社会经济发展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