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9月8日,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就教育创新问题作了系统而深刻的论述,将“教育创新”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置于同等重要地位,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强调“教育还要为各个方面的创新工作提供知识和人才基础”。在谈到如何进行教育创新时,江泽民强调:“要密切关注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教育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借鉴世界上先进的办学经验和管理经验,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注:《中国教育报》,2002年9月9日。)这就将教育的继承、借鉴与教育创新问题紧密联系了起来。本文就此略作思考与探讨。 思考与探讨之一:教育的继承、借鉴与创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和中华民族的理性精神 党的第三代领导人断言:“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注: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第26-27页。)与时俱进、锐意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之道。在教育的继承、借鉴与创新中,也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 马克思、恩格斯从来不把他们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观点、作出的结论,当作不变的僵死的东西。恩格斯曾郑重宣布:“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滚瓜乱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版,第681页。);甚至坦言:“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过,暴露出我们当时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版,第510页。);还以宽阔的胸襟预言:“将来会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版,第426页。)。 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苏俄建设中,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但声明:“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注:《列宁选集》第1卷,第3版,第274页。);认为“只有不可救药的书呆子,才会单靠引证马克思关于另一时代的某一论述,来解决当前发生的独特而复杂的问题。”(注:《列宁选集》第1卷,第3版,第162页。) 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但“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1页。);认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3页。);强调指出:“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应不断前进,应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注: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第28页。)。 第三代领导人还明确提出:我们必须树立强烈的创新精神,在学习前人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扬弃旧义,探索新知,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大胆吸收和善于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常识。但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被人为地同许多人类文明成果割离开来,甚至对立起来,一度不允许接触马克思主义以外的文明成果,造成对世界文明的无知和远离。这有悖于马克思主义本意,也不利于教育的继承、借鉴与创新。 与时俱进的创新主张也是中华民族由来已久的教育思想。正如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上所精辟指出:“主张创新、与时俱进,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古书《易经》即有“与时消息”、“与时偕行”之说,强调“日新之谓盛德”(注:《易传·系辞上》。),主张“革故鼎新”(注:《易传·杂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儒家创始人孔子要求弟子“温故而知新”(注:《论语·为政》。);法家也强调与时变化,“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注:《管子·正世》。);道家代表人物庄子也主张“与时俱化”。 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历史。教育发展的历史也应是与时俱进的创新历史。中华文明、中华文化教育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得益于始终不渝地变革创新,坚持不懈地与时俱进。 新世纪教育的继承、借鉴与创新,也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教育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以利于教育的不断创新。传统中有许多优秀的东西,要继承和发扬,但他们毕竟是旧时代的产物,难免存在许多与现时代不相适应之处,故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国外的经验,只要有利于我国的教育创新,就应积极选择,加以吸收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