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意味着中国融入国际经济发展的主流。要顺应入世后的新形势,首当其冲的是政府管理部门必须尽快有效地实现其管理职能的战略调整与转变。所谓职能的战略调整与转变,就是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从中国经济长期受计划经济影响的历史看,入世所需要的是政府管理职能的有所为领域要大大缩减,重点要突出,有所不为的领域要大大拓宽,全部让给市场、企业和中介机构及行业协会。就是说,入世后,我国政府要加强自身的职责,更加科学巧妙和有效地干预经贸发展。根据国内的实际及借鉴国外的经验,需要强化的领域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以立法方式扶持产业发展 一般而言,世界上一些有较多产业且国际竞争力不强的国家和地区,在入世前后或进行贸易体制改革时期,在降低关税、减少进口配额、放松外汇管制的同时,都注意加强贸易立法,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国内有前途的工业,使贸易体制的变化不致于对国内产业冲击过大,保证经贸体制的改革能持续前进。我国采用合乎国际惯例的法律手段加强对国内产业的保护,是一个有待开拓、很有潜力的领域。我们应制定政府采购法、产业认证法、动植物检疫和技术性商检法、反倾销法和反补贴法等等,以加强对国内产业的保护。这样做,就能够明显减弱入世对国内企业形成的负面影响。 二、建立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扶持体系 促进本国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是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政府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当今,世界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在不同程度地使用生产扶持手段扶持出口产品的生产。例如,韩国于1967年加入了关贸总协定,然而它却继续较多地保留着入关前使用的出口生产扶持措施,同时还增加了一些新的出口扶持措施,其中某些政策至今仍在施行。日本、印度和巴西在入关后也大都建立了生产扶持体系,提高国内企业的竞争能力。在我国,调整出口生产体系,如港口建设、重点出口生产区建设、保税区建设等等,都能使出口生产企业降低成本,保证企业按时交货,及时调整生产结构,以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从而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建立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 政府向有关对外经济贸易活动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这是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做法。这种做法对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和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程度的增强和出口更多地趋向于制成品和大型成套设备,出口金额支持体系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十分普遍。这一体系主要包括中长期的研究与开发贷款、出口融资和信贷担保。为了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结构,一些技术先进的制造工业品的开发与研制应尽快展开。但是,这些产品有相当一部分具有开发周期长、资金投入多、风险较大的特点,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支持,才能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出口金融支持体系的建立,还可以增加出口企业的信息渠道。各国进出口银行和其他出口融资支持机构,都向出口企业提供大量的信息与咨询服务。这既是其本身业务的需要,也是政府对政策性金融机构提出的要求。例如,墨西哥外贸银行有着非常明确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尽力推动本国产品的出口。美国的进出口银行也是如此,而且支持出口和促销力度远大于其他国家的同类机构。银行提供大量的市场信息和经贸知识,编写了大量的出口知识读物,提供贸易业务和法律咨询,培训外贸专业人才,帮助企业从事出口业务的可行性研究。 中国进出口银行成立于1994年,是直属国务院领导的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实行自主、保本经营和企业化管理;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外贸政策,为扩大我国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等资本性货物出口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中国进出口银行成立7年来,认真执行国家的产业政策、 外贸政策和金融政策,重点支持了一大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国际市场容量大、创汇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出口,推动了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 四、建立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制度环境 (一)减少和改进政府对企业的直接干预。减少政府对企业的直接干预是扩大我国制成品尤其是机电产品出口的内在要求。以前我国出口商品品种较少,单一品种供货量大,规格式样变化较少。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考虑和处理的信息量比较少,因此由政府向企业下达出口指标并确定相应的支持措施等这类直接干预方式尚能运转。但是,在以机电产品为主的出口格局下,出口产品、品种、规格、市场及从事出口生产的企业日趋多样化,与出口有关的信息之多、变化之快,都超出了政府进行有效的直接干预的能力。而且由于信息传递与搜集的非对称性,导致了政府直接管理和调控经济的非对称性。改进的方向应该是,努力建立起一套不必政府批准就能自动生效的鼓励机制。只要有确定的订单,出口企业就根据已制定的规范化程序,自动办理出口事宜。 (二)扩大企业对外自主权,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工业企业对外自主权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消除了外贸收购制在国内企业和国外市场之间形成的“隔层”,使工业企业能够直接与国际市场接触。深加工制成品尤其是较为复杂的机电产品出口与初级产品出口的不同之处,是非价格竞争因素对产品的竞争力有重要影响。国际市场对机电产品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产品质量、性能、技术档次、外观、包装、交货期以及售后服务等许多非价格因素,都会影响产品的竞争力。即使是同类产品,各个客户都可能提出一些非常个性化的具体要求,如果生产企业不能直接与客户接触,不能全面了解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化,产品在设计、制造、推销方式和售后服务等方面出现哪怕是细微的失误,都可能失去现实与潜在的国际市场。进口方面的自主权对企业来说同样重要,能否按照买主的要求使用合适的原材料、零部件、附件和测试设备等等,是争取客户的重要因素,如果国内不能保质保量地提供这些投入品,企业就需要有便捷的渠道及时进口。工业企业的对外自主权不仅对促进出口十分重要,就是对那些主要在国内市场上经营的企业来说也同样重要。许多研究表明,与客户的密切接触,本身就是产品与技术改进的重要来源。例如,世界银行专家对韩国113 个成功的出口企业经验的研究表明,与国外购置者的直接接触是最重要的技术来源。因为企业和国外购置者的关系远远超出了谈判和履行合同的范围,购买者可以向企业提供国外同类竞争产品的技术规格方面的信息,提供产品设计、质量和技术操作方面的信息,还可以通过参观,对企业的各个方面提出看法。韩国上述调查的企业中,有3/4的企业认为,国外购置者的要求和建议影响到出口产品的设计、式样、技术规格及包装。大部分企业确认,它们的一些出口产品是根据国外购置者提供的设计、类型或规格直接制造的。一半以上的企业认为,与客户的接触对新产品和新品种的生产是极为重要的。此外,与客户的接触及听取他们的建议,对于企业提高质量控制技术、改进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技术等都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