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消费需求与消费政策

作 者:

作者简介:
薛和生,上海师范大学 欧洲文化与商务学院,上海 200234 薛和生(1949—),男,上海师范大学欧洲文化与商务学院院长,经济学教授。

原文出处: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市场经济是需求导向型经济,消费需求是推进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当前内外制约因素共同作用,使消费倾向下降。立足于消费结构转型期的出发点,以创造需求、可持续消费和提高消费率为指导观念,调整优化消费政策是当前宏观调控的重大任务。


期刊代号:F10
分类名称:国民经济管理
复印期号:2002 年 05 期

字号:

      中国的经济必须增长,必须年年以相当高的速度增长,这是不容置疑的共识。拉动经济增长的是三驾马车:消费需求、投资需求与出口需求。无论从中国的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的角度看,消费需求都是首当其冲的。

      一、消费需求

      1.市场经济是需求导向型经济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供给型经济已逐步让位于需求导向型经济。经济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市场的需要。而市场需求,首先是消费需求。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早就指出:“一切需要的最终调节者是消费者的需要。”(注: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81年译本上册,第111页。)从以下90 年代我国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统计表(注:资料来源:各年中国统计年鉴及国民经济统计公报。)(表一)中可以看出消费需求的地位:

      

      与投资需求相比,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投资需求中,除一小部分为净出口服务外,其中的绝大部分用作中间需求是为消费需求服务的。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已逐渐上升为影响投资方向、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重要因素。从消费需求入手,根据市场消费趋势和需求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从而调整投资需求,这是需求导向型经济的又一重要立足点。

      消费需求量的大小,增长的快慢,必然会受制于由各个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组成的制约因素。

      2.当前消费需求的内在和外在制约因素

      制约消费的因素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都会存在并发生作用,在其作用发挥到相当大的程度时,就会表现出整体的消费不足和市场疲软。我国经济在90年代下半期结束短缺走向剩余。应该说,对市场经济而言,适量的剩余是正常的也是必须的。但是我国的剩余经济从一开始就表现为相当剧烈的市场疲软。1995年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幅和物价指数持续回落。1995年至1999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分别为:12.7%、12%、10.8%、6.8%和6.8%。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分别为14.8、6.1、0.8、-2.6和-1.4。(注:根据各年国民经济统计公报计算。)这些数据比较充分地表现了我国的消费需求已走入了连续相对疲软的状态。

      制约消费需求的内在因素是消费者收入。在没有其他因素的作用下,消费需求与收入同步增长。1999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5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210元,分别比1995年增长36.7%和40%,同期消费支出增幅分别为30.7%和26.6%。(注:根据各年国民经济统计公报计算。)收入的正向增长并没有带来消费的同步增长,显然是“其他因素”的作用盖过了内在因素的作用。

      制约消费需求的外在因素主要表现为制度变迁和物价走低。制度变迁因素降低了人们的即期消费。我国的社会保障、医疗、住房、就业、教育等制度在90年代下半期都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改革的共同趋势都是把原先由国家或集体负担的费用逐步转为由个人或个人、集体、国家共同负担,即个人未来预期支出增加远大于预期收入增加,“帕累托改进”的效果在短期内无法从宏观转移到微观,这时消费者的自然反应是减少即期消费。物价走低因素转移了人们的即期消费。根据供求原理,价格下跌,购买增加。但是如果价格持续下跌,人们的心理预期则会产生更大的作用:价格还会下跌,除了非买不可的,以后再买更合算。除开这两大主要因素外,还存在诸如结构性供需矛盾突出、城乡基础设施落后、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以及消费障碍等等的影响因素。

      消费需求的主体是城乡居民,城乡居民由不同的收入阶层组成。90年代开始,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加大的速度明显变快。收入的分化导致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发生了新的变化。

      3.收入差距加大导致的平均消费倾向下降

      90年代以来,居民收入分化的主要原因在于改革后自负盈亏的行业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差别、收入与人力资本开始成正比、资本所得开始成为收入的一部分,以及下岗和失业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现象。面对收入的分化和制度变迁,低收入者群体势必尽可能地增加储蓄,以保证今后若干年内的预期支出;高收入者群体则在对增加储蓄以购买高档消费品上表现出比增加即期消费更大的兴趣。这一现象,笔者把它称为“跨时消费—储蓄均衡”。跨时消费储蓄观念被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共同接受之后,将会引起储蓄倾向(S/Y)上升,消费倾向(C/Y)下降。表二是1985 年和1998 年城市居民不同收入与不同消费倾向的对应关系(注:张平:《收入差异、利率和消费》,财贸经济2000年第八期。):

      

      上表显示,1998年的收入差距是1985年的1.54倍。与此相应,高收入者的消费倾向绝对降低,低收入者的消费倾向相对降低。两者综合,平均消费倾向由0.89降为0.80。

      从整个90年代看,城乡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

      也是持续下降的。其中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甚至出现负增长,从而边际消费倾向小于0,见表三(注:张平:《收入差异、 利率和消费》,财贸经济2000年第八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