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品格教育实践与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施铁如 广东教育学院教科所

原文出处:
《教育导刑》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1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后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这话出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马约尔之口,它反映了处于世纪之交的人们对教育寄予深切厚望的战略远见。这一战略远见造就了新旧世纪之交世界教育领域的一个亮点,那就是已日益成为全球趋势的、旨在培养适应新世纪人才的学校教育改革运动。在过去的30年里,各种各样的学校教育改革研究和实验越来越广泛地在许多国家开展,从而演变成一种运动,不管它是叫素质教育还是品格教育、优质教育、道德教育、美德教育、情感教育。

      在美国的中小学教育,曾经历着并继续发展着新的称为“品格教育”的运动(Character Education Movement)。它与我国的素质教育遥相呼应,并给世界性的学校教育改革运动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

      对于什么是品格,什么是品格教育,在美国教育理论界没有一致的看法。对于品格,牛津英语词典定义为“品德和心理品质的总和”。

      把品格作为教育考虑的目标并不是什么新名堂,它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年代。亚里士多德曾提出,美德不能仅仅是教,还要通过表现美德的行为来形成习惯。这一原则今天仍然是美国品格教育所坚持的指导性原则。17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倡教育要促进品格的发展。英国哲学家缪勒把这一论题继续到19世纪,他提出“发展品格可以解决社会问题,是最有价值的教育思想”。斯宾塞认为“教育要达到形成品格的目标”。20世纪早期美国最有影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把品德教育看作是教育的中心使命。确实,历史上教育总是持有两大重要目标:予人聪明,予人教养,也就是“培才”与“育人”。美国教育也由此很早就注重品格的发展。

      美国早期的品格教育,主要是通过严格的纪律、教师榜样和课程内容来进行。超初使用圣经作为品德教育的参考书。宗教的劝告和惩罚的强迫是当时进行品格教育的方法基础。但逐渐地,民众的宗教信念开始分崩离析,宗教的力量减弱了。引人注目的两件事是1875年芝加哥禁止在公立学校讲授圣经,接着在1888年禁止学校有肉体惩罚。于是,教师失去了传统的“强迫”的力量。19世纪后期,许多学校便“求助人性高贵原则”探索新的方法。事实上,在1836年威廉·麦古费(William Mc-Guffey)就尝试以他的麦古费读本(McGuffey Readers)来教导学校学生那些社会所公认的美德。该读本给学生简明易懂的、激励人心的、关于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各种美德,诸如诚实、刻苦、善良等的故事。这一方法由于体现了上述原则,所以到1919年,该读本的发行量仅次于圣经,而比起世界上其它任何书都大。

      20世纪一开始,品格就成为了政治考虑的焦点。“品格教育”成为了进步教育的当务之急。品格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文章开始广泛充斥于杂志。一些文章反映了民众的抱怨:“公立学校在训练知识与技能方面干得很好,但在品格发展方面做得太少。”这一反思,促使20世纪开始的30年,品格教育在美国学校引起普遍关注。当时把精心制定学校的行为准则和开展小组活动作为培养品格的基本方法。学校广泛应用“正确生活的十大准则”:自我控制、健康、善良、运动道德、自立、责任、可靠、诚实、工作认真和协作。学校试图把这类准则整合成学校生活和学生群体的所有方面,以鼓励学生实践这些美德。但是,这种方法的效果如何?从1924年到1929年,由洛克非勒在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建立的社会与宗教研究所对此开展了调查研究。该研究评定了10865名大部分为5-8年级的学生与品格有关的行为,重点是欺骗行为和助人行为。研究者发现,欺骗的出现有其情境独特性,在一种情境中诚实并不能预测在另一种情境中也诚实。另外,他们没有发现教导诚实与诚实行为之间有显著的相关。由此,他们得出结论说,教师对诚实观念和标准的教导和开展有关讨论,不一定引起学生的诚实行为,甚至有时引起不健康的东西。普遍流行的反复灌输的方式可能益处不多而害处不时有。这一研究结果无疑给品格教育泼了冷水,但它也提出了在品格教育中沉闷说教方式的有效性问题。

      此后,美国教育越来越离开了注重品格发展的道路。珀尔(Powr)等人专门分析了1930年到1940年《教育索引》中“品格”条目下的论文数量,发现其数量下降了85%。斯坦哈培(Stanhope)也做了类似的分析。他发现公开发表的有关品格教育的论文从1929年到1938年共480篇,但从1939年到1948年才115篇,下降了76%。这反映了美国品格教育在40年代不断走向低谷的趋势。到50年代,品格教育的课程已在美国学校消失了。

      造成这一时期品格教育的低谷有其社会原因。首先是逻辑实证主义哲学从欧洲传入美国。该哲学认为道德信条不象科学论断,无法得到证明,因而没有其真理的地位。从实证主义看来,品德是主观化和相对化的,纯粹是主观“价值判断”的东西,不是公众的东西,也就当然不能公开地在学校进行传授。其次是个人主义在世界范围的影响扩大。个人主义推崇人的价值、自主和主体性,它反对社会压迫和不公正,这是正当的。但由于它把个人权利和自由强调到高于责任的地位,所以不可避免地有其负面作用:不承认所有方面的品德权威,包括学校、家庭、政府,从而削弱了人们对客观道德准则的信念,使人们变得只顾自我实现,而降低了社会承诺。此外,美国社会快速增长的多元化使得人们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应教导谁的价值?”最后还有不断增长的世俗化引起人们担心:“品德教育会不会使人们卷进宗教?”因为美国历史上,宗教在品德教育中承担过很重要的角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