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近年来我国内需不足特异性的反思

作 者:

作者简介:
杨来科,广东商学院经济系主任,副教授,经济学博士;广东南学院 广东广州 510320; 廖春,广东商学院经济研究所讲师。广东商学院 广东广州 510320

原文出处: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近年来,我国经济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内需不足现象。这种现象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中出现的需求不足有所不同,具有明显的特异性。本文分析了这种需求问题的特异性的表征、形成机理,并提出了治理的对策。


期刊代号:F10
分类名称:国民经济管理
复印期号:2001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文章编号:1003-6636(2001)03-0020-06

      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识码:A

      一、内需不足特异性之表征

      (一)巨大的市场与内需的萎缩并存

      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钱纳里认为,一般情况下,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之后,一国经济才会步入加速发展期,而大约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2100美元左右时,经济发展加速将会结束,此后才可能出现生产过剩。我国目前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800多美元,生产水平和消费水平还不很高,社会发育程度还比较低,同时我国又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拥有近13亿人口,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潜在市场和十大新兴市场之首。但近年来,我国却出现了严重的内需不足和通货紧缩,形成了巨大的市场与内需的萎缩并存的特异现象。这显然是一种低水平的需求不足和生产过剩,是在广大居民生活水平还远远没有得到满足的情况下的一种过剩。这种特异现象,从本质上讲,是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是一种早熟型的相对过剩。

      (二)无效供给过剩与有效供给不足并存

      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不同,近年来我国市场上出现的需求不足并非全面的生产过剩,而是表现为无效供给过多与有效供给不足并存局面。一方面大量商品积压,无效供给过剩;另一方面一些商品仍满足不了需求,有效供给不足。从近几年来国内贸易部对600种主要商品供求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从1995年开始,供过于求的特征已经逐渐明显。当时,在大部分商品供求平衡的基础上,供过于求的比重已经开始超过供不应求的商品。而到了1998年,供不应求的商品所占的比重则已经下降为零,生产能力明显过剩。据1996年进行的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显示,普查所涉及的9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1995年全国有半数产品的生产能力闲置率在40%以上(注:数据来源:韩文秀,1998:买方市场下的宏观调控[J].管理世界,1998,5.)。与无效供给并存的是有效供给的不足,其主要表现是:第一,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当前经济理论界在讲到我国的需求形势时,一般都以国内贸易部对600种主要商品供求状况的调查结果来证明我国的过剩形势。但实际上,国内贸易部所调查的600种主要商品没有包括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王振超,1999)。我国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虽然经过80年代的重点投入和加速发展,瓶颈制制约已经基本缓解,但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相比,仍然不能满足要求。1997年我国的发电机装机容量人均只有0.2千瓦,还达不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我国的公路密度,即使在交通发达的沿海地区,每平方公里也只有0.3公里,赶不上印度0.5平方公里的水平。而且,在121万公里的公路总里程中,国道主干线只有10万公里,高速公路还不足5000公里。第二,价廉质优的产品供给不足。我国目前积压过剩的产品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价格不合理的缘故。如广州市市区的商品房价格一般在每平方米5000~10000元,如此高的价格对于工薪阶层而言,只能是望房兴叹。小汽车的价格少则几万元,多则几十万甚至100多万,而且即使买得起车,名目繁多的行车费也让人望而却步。再比如,我国的钢材、原油,与国外相比,质次价高。如国产3厘米以下的冷轧板、2.5~3厘米的热轧板的价格分别为每吨3100元和2300元,而俄罗斯同样的钢材的价格分别只有2700元和1900元。这就是为什么我国的钢材销售困难、大量积压,而每年却要进口大量钢材(注:参见胡培兆,2000:供求失衡的市场判断,中国经济问题第1期.)的缘故。第三,高科技产品供给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整个产业结构的技术素质还很低。目前我国国有重点企业的关键设备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15%,工业技术水平大约比发达国家落后15~20年。由于生产的工艺和技术水平比较落后,产品自然也就档次低、质量差。因此,目前我国市场上过剩的都是质量低、性能差、品种单一的产品,而电信、环保等产品等高新技术产品却需要大量进口。我国是世界第一大钢铁生产国,每年生产的1亿多吨钢积压的不在少数,但同时却要进口各种高档钢材;我国是纺织服装世界第一大国,每年却要花60多亿美元进口各种高档面料。低水平生产能力严重过剩与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创新能力低下并存,一方面使传统产品价格下跌不止,另一方面又缺乏带动价格回升的高新技术产品。

      (三)经济高位运行与物价走低、市场低迷并存

      一般而言,在市场经济体系中,需求的波动与经济运行状况是相适应的。在经济增长时期,需求旺盛,物价水平相对较高;在经济低谷期,需求疲软,物价下跌。然而,我国近几年出现的严重的内需不足及通货紧缩是在我国经济高位运行时期产生的,是在经济增长期出现的,是与市场经济的一般现象有所不同的,表现为经济高速增长与物价走低、市场低迷同时存在。1997、1998、1999三年间我国的经济增长率虽然不及前几年那么高,而且呈不断下降趋势,但是,平均的增长率也达到7.9%,这一增长率在世界各国中算是比较高的,而同一时期,我国的价格水平却严重走低,零售物价指数上涨率平均为-1.6%(表一)。

      表一 改革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及物价水平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9年)

      二、内需不足特异性之机理

      (一)国际背景

      我国近年来出现的内需不足及通货紧缩有着深刻的全球背景。首先,1997年7月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逐步发展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地区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并逐渐向世界其他地区尤其是发展中的国家和地区波及。1997年7月2日,东南亚金融危机首先在泰国爆发,然后像多米诺骨排一样在其他东南亚国家传播开来,它不仅涉及到韩国、台湾、澳洲,也使本来已经陷入泥潭的日本经济更加雪上加霜。在1997年,整个亚洲经济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此后,1998年,这场危机又先后传到俄罗斯、巴西等国,对国际金融界的打击和震动不断加大,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其次,从1997年以来,全球性的通货紧缩已经日趋明显。正如英国《经济学家》杂志(《Economists》)所指出的,世界经济在经历了30年代的大萧条之后,首次进入了一个全球性的通货紧缩时期。亚洲金融危机不仅使世界经济增长率和贸易增长率大幅度下降,而且使全球生产能力大量过剩、需求锐减,导致国际市场商品价格大幅下跌。首先是原材料价格的下降。根据英国《经济学家》报道,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国际市场工业品价格指数下降了30%。国际市场大豆价格则是1976年以来的最低点。反映原油、农产品、贵重金属等17类主要商品价格变动情况的CRB期货指数,1999年2月底已降至184.89点,是1975年7月以来的最低点。其次是产成品价格的下降。1997年8月到1998年8月的一年内,英国的产成品价格下降了0.8%,德国下降了3.5%。第三是消费品价格下跌。日本的批发价在1998年下降了4.4%,曾经以恶性通货膨胀著称的巴西,1998年消费价格也下降了1.8%。在欧元区,1998年夏天以来消费物价指数也一直在下降。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估计,1998年发达国家的GDP平均指数仅上升1.6%,消费价格仅上升1.7%,是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最低点。一些学者还认为,官方的消费价格指数总是夸大通货膨胀率,夸大的幅度通常为1个百分点,依此标准,日本、德国、法国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通货紧缩(谢平、沈炳熙,1999)。全球性的通货紧缩和需求不足已使世界经济增长率从1997年的4.1%下降到1998年2.2%,世界经济在除了美国等发达国家之外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步入低谷,正在逐渐融入全球市场经济体系的中国经济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全球经济危机和通货紧缩大环境的影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