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度发表的有关中国近代经济史论文约250篇,与上一年相近。其中,引人注目的是关于近代市场体系、区域经济、农村经济、行业史、企业及企业集团的研究正在向更广泛更深入的方向发展。 近代化、工业化 朱荫贵(论国家政权在中日近代化过程中的作用/中国经济史研究2)、侯建新(中英劳动生产率及其在近代化的核心含义/世界历史5)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近代化的国际比较研究。前者通过对中日两国近代典型企业──中国轮船招商局和日本邮船会社在培养本国海技人才方面的具体研究,探讨两国政府在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国家政权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本国近代化的发展方向和成败,这也正是中日两国近代化出现不同结局的重要原因之一。后者考察了封建晚期的中英农民的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的发展是近代化的核心含义,认为在封建晚期中国农民的劳动生产率低于英国,因而对两国近代化的产生了重要影响;作者还对所谓“近代化等同商品化”的观点发表了自己的不同看法。 洋务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其与近代化的关系仍然是研究者们感兴趣的话题。吴承明先生探讨了洋务运动与国内市场的关系(文史哲6)郑宗育(洋务派错失了中国近代化的机遇/学术月刊7)指出,洋务派顺应世界历史潮流,带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起步,但与同时期日本改革派中下级武士比较,中国洋务派由于对封建政权的立场不同,向西方学习的目的不同,对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态度不同,对不平等条约的对策不同,因而错失了中国近代化的机遇,不能把中国近代化继续推向成功。刘伟(论洋务运动时期的官商体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认为洋务官商体制是中国早期工业化的主体,是一种特殊的制度化的近代工业发展道路,但它又难以引导中国工业化向健全方向发展。喻大华(甲午战败与中国近代化的巨大挫折/学术月刊9)认为甲午战败后洋务派开始分裂与对立,难以形成一支独立的力量了;战后清政府财政山穷水尽,不能再继续大量投资于洋务企业,使洋务运动过早结束,削弱了中国近代化进一步发展的物质基础。加上战败后维新运动的早产,仇洋排外运动的兴起,使中国近代化遭受巨大的挫折。宋亚平对晚清湖北新政运动的失败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当时政治改革严重滞后,使经济领域的改革孤军深入,处处受阻(改革开放的历史误区/近代史研究1)。冀满红(洋务运动与山西近代化/晋阳学刊3)论述了洋务运动时期山西近代化起步的过程。 朱英(资产阶级与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认为中国资产阶级不能象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那样,承担起近代化主干载体的历史使命,但这并非意味着它在近代化进程中无所作为,它在中国经济近代化教育近代化过程中发挥了突出的积极作用,而它在政治近代化进程中所起的作用错综复杂。石志新(浅析买办在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青海师大学报2)、张东刚(论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制度安排与变迁/南开经济研究5)也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中国近代化进行了研究。 企业体制与企业家 1994年度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在深入发展。彭久松、陈然的《中国契约股份制概论》一文(载于《中国经济史研究》第1期)详细论述了自18世纪前期至20世纪中叶四川自贡井盐业最主要的企业制度──契约股份制,认为这种集资方法巧妙,股权转让便易、管理制度严密的股份制完全产自中国,显示了强大的活力,可为当前股份制建设提供历史咨询。汤可可(近代企业管理体制的演进/中国经济史研究3)以无锡近代民族资本企业19世纪20年代开始的管理体制的改革为例,分析了中国近代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动因、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成效与不足。代鲁(略析民生公司发展中的不发展/中国经济史研究3)详细论述了近代著名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民生公司在1931-1936年大发展过程中相对“不发展”的方面,分析了航道失修、兵差负担繁重、以及世界经济危机、日本武装侵华、长江流域连年受灾……等,致使民生公司不发展的主要因素,认为这正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企业命运的更本质一面的反映。凌耀伦、彭通湖(招商局与民生公司经营管理比较/中国经济史研究3)对旧中国两个最大的轮船航运企业招商局与民生公司的经营管理状况进行比较研究,他们指出招商局在经济效益和发展速度上远不如后起的民生公司,招商局“官商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及其封建性是其效蜴低,发展慢的重要原因。李岫(论中国近代企业家的特点/中国经济史研究3)通过对150余位中国近代企业家的考察,认为中国近代企业家可分为三代,并分析了三代企业家各自特点,以及中国近代企业家与其他各国企业家的相同及相异的特征。张复纪(北洋时期官办企业透视/学术月刊2)对所谓中国和人资本主义“黄金时代”──北洋时期官办企业作了简要论述,认为在这一时期国家资本主义并非“中断”,而是继晚清之后续有发展。齐大芝(近代中国商号内部结构的等级系统问题初探/北京社会科学2)指出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中的等级系统问题是中国近代企业史上的一个重要内容,分析了旧中国商号内部的等级状况,所有权及收入分配关系、指挥控制系统等方面情况,认为从商号组织结构来看,已出现了自动与资本主义近代企业逐渐接轨的趋势。 其它如朱以青的《论近代中国企业集团》(中国经济史研究3)、王永乔的《试论清末至民国年间云南的股份制企业》(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黄汉民的《抗战时期上海企业公司的兴起与蜕变》(学术月刊10)……等,也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