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据时期台湾改良糖廍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台湾研究集刊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1995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所谓改良廍,主要是对旧式廍压榨甘蔗装置的改造而成的。传统的旧式廍,由牛带动两个竖立的石碾而进行甘蔗压榨,榨出来的蔗汁经数口铁锅连续的煎熬而形成红糖。由于压榨力量不大,大量的蔗汁残留在蔗渣里最后被当成燃料烧掉,熬成的红糖则因含有大量的糖蜜而品质低劣。改良廍用蒸汽机或石油发动机作为动力源取代牛,并用横置的铁辊,(早期的改良廍多采用单重三转子压榨机)取代石碾。煮糖的形式则仍和旧式廍相同,但由于蔗汁增多铁锅数相应增加。它生产的糖仍和旧式廍一样,是含蜜的粗糖。不过由于它的压榨机力量大,甘蔗能得到充分利用,效益也就大大提高。

      第一个改良廍是由陈普臣等6人合资,于1905年设立于凤山厅大竹里篱仔内庄,采用大马力石油发动机的振祥制糖会社(1904年12月-1905年4月间建设)。它在该榨季试运行获得成功,产糖2万余斤①。振祥稍后,南部传统产糖区的台南山嵌顶,斗六刺桐巷等地也有几个改良廍,都获得了成功。或许它们的成功显示了榜样的力量;1905年的调查显示,当年筹备改良廍的,在南部传统产糖区有43个,中、北部地区有6个。次年的统计数字表明实际建立了52个②。中、北部地区改良廍较少乃因它是传统稻作区,即使旧式廍也相对为少数,一般都处于山间僻地。1906-1907年夏威夷的玫瑰竹种甘蔗在台湾引种成功,由于该蔗种适宜水田种植,中、北部的甘蔗种植乃随之扩大。基于水田甘蔗的改良廍也因应发展。第一个这种改良廍是日本人松岡富雄1907年设立于台中市郊的松岡制糖所,压榨能力为100吨③。(所谓压榨能力指糖厂或廍一天12个小时所能压榨的甘蔗数量。下同。)

      在改良廍兴起之时,新式糖厂尚处于开创阶段。日资大规模制糖厂仅有台湾制糖株式会社的桥仔头工厂一家,此外还有几家小型糖厂,其产糖量尚不如改良廍和旧式廍之和。1906年以后,日资新式糖厂相继设立,它们投产以后,新式糖厂的总产糖量随之上升,1908-1909年期是一个转折点,新式糖厂的产量已超出两种廍产量之和。但改良廍尚有空间可以发展,它的廍数和产糖量继续上升,至1911年达到顶峰,以后逐年走下坡路,20年代以后则微不足道。

      改良廍兴起也快,衰落也快,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日本学者矢内原忠雄对此现象的解释是:改良廍是从旧式廍到现代化新式糖厂的过渡形态,随着现代化新式糖厂的发展它必然衰落④。这种解释被普遍接受,改良廍也因之被忽略。但对矢内原的解释仔细演绎之后可以发现,他的解释是建立在机器大工业必然战胜小型传统企业的产业演进史观上的。但这种演进的前提是自由资本主义。在日据时期台湾作为一个殖民地的前提下,我们是否还应当考虑殖民地的特质以及当局各种殖民政策对产业演进的具体影响?同时,迄今为止的历史经验表明,后进地区传统产业的现代化,可以走大企业的道路,也可以走中小企业的道路。大企业道路因代表经典的产业发展模式而受到重视,中小企业道路则往往被忽视。对于历史上存在过的中小企业的研究,或许能开拓我们对现代化的模式的多角度视野。

      改良廍兴起的背景

      改良廍之兴起,是因应殖民当局——台湾总督府殖产兴业政策的需要的。

      日本占领台湾的最初年代里,为镇压台湾人民的武装反抗,军费开支浩繁。其他事业费如土地调查费,铁路、港口、邮电建设等支出也十分庞大。而总督府初期的财政收入仅有田赋和专卖,收支不抵。台湾财政(时称特别会计)须仰赖日本中央财政一般会计的补助。

      自1896年至1904年补助金总额达三千多万元,占该时期台湾财政收入的百分之二十左右。然而,此一时期日本财政本身也十分窘迫,对于经营台湾的巨额费用感到力不从心,因此有“卖掉台湾”的提议出现。在这种情况下,第四任总督儿玉源太郎(任期1899.2-1906.4)在其任内提出了殖产兴业政策,发展官营事业和民间产业,增加税源,以期达到财政独立。但官营事业中的铁路、港口都是长期投资,一时难有收益。专卖收入也不能无限榨取,否则将招致不满和反抗。因此,发展民间产业问题逐被突出,而制糖业遂被选为首要发展的产业。首选制糖业自然因为这是台湾的传统产业,另外日本本身产糖很少,所消费的糖绝大部分依靠输入,可以成为台糖的主要市场。

      此外,首先制糖业,还因为预计“砂糖消费税法案”将获得通过(该法案后来在1901年3月通过),砂糖消费税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税源。

      那么,应如何发展制糖业呢?在当局和业者之间存在着三种看法:一是认为台糖虽然质量粗劣,但有其传统销路。如改变质量,则需要和洋糖竞争,反而不利,不如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增加产量;二是认为必须采用新式机械,但当前交通不便,甘蔗不易集中,不妨利用石油发动机或甚至仍利用水牛,但将石碾改成铁制压榨机,则产量即可以在原有的16,000万斤的基础上,更提高9,600万斤;三是认为应采取大机器大工厂制糖方法,但当前因交通不便等困难,且大规模工厂资本来源未有着落前,可暂时采用第二种方法,但台糖生产终究要象美国南部,西印度群岛等地那样采取大型工厂的方式⑤。按照第一、二种看法,所生产的只能是含糖蜜的粗糖,即台湾传统所产的红糖,它不能作为精制糖(白砂糖)的原料,但可以作为一种低级的直接消费品。明清以来,台湾红糖在日本一直拥有固定的市场。日本开港以后,西方洋糖逐渐占领日本的大部分市场,但毕竟难以将红糖完全驱逐。

      1901年台湾总督府聘请农学专家新渡户稻造考察台湾蔗糖业。当年9月份新渡户提出以甘蔗种植业改良为中心的“糖业改良意见书”。“意见书”关于农业部分为总督府全盘接受。关于制糖业方面,新渡户认为在当时的情况下,当局,一、应从国外购入小型压榨机,经试验后无利或低利贷给廍主;二、应劝诱资本家投资于大规模制糖厂,为此应将甘蔗产地情况调查清楚,公布于资本家,并对设立大规模制糖厂给予奖励;三、应劝诱耕作者组成蔗糖生产组织⑥。新渡户的建议和前述三种看法是相呼应的。大致说来,三种看法当中,持第一种看法的为本地业者,第二、三种为当局的看法。而总督儿玉源太郎,民政长官后藤新平等倾向于大机器生产,殖产局的一些官员则倾向于小机器生产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