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启源、张謇、盛宣怀兴办近代企业之比较

作 者:

作者简介:
童远忠,1963年生,男,湖南桃源人,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常德师范学院历史系,湖南常德,415000

原文出处:
武陵学刊(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陈启源、张謇、盛宣怀分别以华侨商人、状元和买办官僚的身份走上创办近代企业的道路,成为近代中国3位很有代表性的企业家。对他们3人的身份及资本来源、企业经营成效等方面进行比较,有利于探讨他们在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1999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献编号:1007—0397—(1999)02—0061—03

      19世纪60至70年代,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开始产生。甲午战争后,中国资本主义工业进一步发展。在这个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陈启源、张謇、盛宣怀是3 位颇具代表性的资本家。兹就3位企业家作一个比较,以求教于方家。

      一、他们的身份及资本来源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创办近代工业需要“二气”:“官气”和“财气”。所以,中国最早创办近代工业的是地主、官僚和商人(包括买办)。“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和封建经济结构的某种破坏,在19世纪下半期,就开始有一部分商人、地主和官僚投资于新式工业”。[1 ]有人统计过,1872~1913年,近代企业的创办人中,地主占55.9%,商人占19.3%,买办占24.8%,而且“投资于近代企业的地主,大都有某种官僚身份,很多是二三流的洋务派或洋务派的官僚,绝少是土地主”。[2]陈启源、张謇、盛宣怀就分别属于这几种身份。

      陈启源(约1825~1905年),广东南海人,早年家贫,被迫到国外去谋生。他在南洋经商时,不但积聚了一定的货币财富,成为有名的华侨商人,而且在海外耳闻目睹机器生产的优越性。在泰国时,他看到法国人在当地办的机器缫丝工厂,生产效率高,质量又好,于是对机器产生兴趣,并对其进行研究和改装。他想到自己的家乡盛产蚕茧,而且机器缫丝并不需要很大的投资和很高的技术,于是将自己改装而成的新式缫丝机器带回家,以一个华侨商人的身份,于1872年在南海简村与其弟陈启枢合资创办了近代中国第1家机器缫丝工厂——继昌隆缫丝厂, 总共投资7000余两白银。

      张謇(1853~1926年),出身于比较富裕的农家,亲眼目睹了劳动人民的艰辛。1876年进入淮军将领吴长庆幕府,随军奔走于沿海各省,感受了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危害和民族危机的严重,逐渐萌生了“救国救民”的思想,当然,他曾与众多的封建士大夫一样,走科举致仕的道路。1894年,已过不惑之年的张謇,在殿试中高中状元,担任了翰林院修撰。状元及第,是张謇追逐了26个寒暑的最高目标,也是埋葬古往今来众多读书人青春年华的难醒美梦,但张謇并没有因此而陶醉。这个状元,对张謇来说,似乎姗姗来迟,但也正是中了状元,开始改变他一生的命运。据说张謇大魁天下,官居翰林以后,曾发生了一件令他灰心丧气,彻底失望的事:在一个寒冷的冬日,慈禧太后幸驾翰林院,他与同事们长跪在“冰冻三尺”的道路两旁,还要高呼“万岁”。从此,张謇看淡了功名利禄,决心弃官经商另谋救亡图存,振兴中华之路。

      张謇本是南通的地主,凭借自己中状元并担任过翰林修撰的显要身份,同清朝统治集团建立了联系,与比较开明的洋务派官僚张之洞、刘坤一交往甚密,他本人也认识到创办近代工业必须有官方的支持和指导。1895年,张謇受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的委托, 在南通开办了他的第1个企业——南通大生纱厂。张謇办大生纱厂,从创议到购机、建厂、开车,历时4年,开始计划完全商办,定资为60万两。但到了1896 年购置机器,建厂房的时候,因上海纱市不利,原纱股大多要求退出,结果只募到三四万两股本。由于股份难招,时而停顿,不得已奔走于官商之间,议论纱厂改为官商合办。但当时官僚只说空话,商人则大多畏难而退,因为商股的很大部分征自当地和上海一些“士绅”的资本。为了稳定这些投资,工厂在建成开工之前,每年要先支付8 %的固定“官利”。而当时上海市场上钱庄、典当业的利率一般在12%以上,最高达30%。所以大生纱厂筹集的资本,朝入暮退。几经反复,始终不能收足。最后,他找到刘坤一,把张之洞办湖北织布局寄存在上海的纺机,“绅领商办”,来开办大生纱厂。张謇共领到2.04万锭,作价25万两,作为官股;另募商股25万两,合为50万两。但直到1899年开车后1个月, 大生纱厂的资本名为50万两,实际只收到44.51万两,其中官股25万两,占 56%;商股19.51万两,占44%。这样,他的第1个企业终于开车生产。

      盛宣怀(1844~1916年),江苏武进人,出身于官宦之家。参加举人考试屡试不及,遂专意办“大事”——创办企业,以求“兼作高官”。1872年,李鸿章创办第1个民用工业企业——轮船招商局, 盛宣怀被委任为会办,开始参与近代工业。1883年,盛又被李鸿章任命为天津电报总局总办。盛宣怀真正兴办近代工业,从1894年接办华盛纺织总厂开始。

      盛宣怀第1个以买办官僚的身份参与兴办近代工业, 因此他的资本来源与陈启源、张謇不同。他在国内依恃地方实力派李鸿章和张之洞的支持和庇护,以谋求政治靠山和获得政府贷款;对外通过和外国势力的勾结,厚积资财,伺机收购企业股票,从而达到控制企业的目的。盛宣怀是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和清朝反动政权相结合的化身,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利用清政府的权力和自己的搜刮手段,创立和发展了一些官僚资本企业;一方面和外国侵略者打交道,以出卖主权为代价,不断借入外资,借以扩大自己的企业。通过利用政府的资本,盛宣怀控制了许多官督商办的企业。在这个过程中,盛宣怀积聚资本的一种常用手法是把某一公司的基金转到另一公司。如1891年前后从轮船招商局把大约30万两白银转给上海机器织布局。1896年,盛宣怀为创办中国通商银行,又分别从轮船招商局和天津电报局转来80万和20万两。依靠这种手段,从70年代参与创办企业开始,盛宣怀逐步掌管了轮船、电报、纺织、煤铁等主要近代化企业的督察和经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