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一个社会的贫富差距的大小反映了这个社会的分配性质,平均主义已被实践证明不是好的分配方式,两极分化则同样不符合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此,正确审视我国分配领域已经出现的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应是当前不容回避的理论和理实问题。 一、我国分配领域收入差距问题应当引起重视 改革开放二十年是我国近代以来发展最快也是我国居民收入提高速度最快的时期,这二十年中随GDP以年均9.7%的速度发展,城乡居民的收入普遍得以提高,各阶层的生活水平显著得以改善,党和国家倡导的部分地区和部分人的先富政策已初见成效。1978年至199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33元增至2090元,增长15倍;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从316元增至5160元,增长16倍。目前,全国居民绝大多数生活标准已达到或接近八十年代初我国确定的小康目标,贫困人口由改革初期的2.2亿减少到现在的5000万人。 但是,由于体制转轨时期分配制度的不完善,我国业已出现的收入差距过大的趋势,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注意。目前,我国收入差距过大的现状及趋势无论在地区与地区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以及个人与个人之间都有表现: (一)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差距。全国最富裕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及大中城市,最贫穷的地区主要是中西部及农村。1980年、1990年、1997年, 三年全国最高与最低省份城镇职工人均工资之差分别为398元、1200元和6536元,三年农民纯收入之差则为360元、1234 元和4088元(根据《改革开放十七年的中国地区经济》、《改革十七年安徽区域经济发展概览》整理)。 (二)行业与行业之间的差距。国家统计局最新显示的行业差距表明,高低收入行业差距正不断扩大,金融、保险、电力、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烟草等垄断性经营行业,职工收入高且增长快,而一些危困行业的企业,如煤炭、森工、地质等收入低且增长慢,甚至出现大面积工资拖欠现象,职工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1997年,国有经济单位各行业中,最高与最低之差较上年同期拉大了20.2个百分点,1991年至1997年增长最快的前两个行业是:交通邮电业增长3.9倍,金融保险业增长3.7倍;增幅最小的两个行业为地质勘探业和建筑业分别为2.4倍和2.6倍。 (三)个人与个人之间差距。由于我国特定的社会环境,个人收入的统计有其复杂性,各部门所反映的差距差别较大,据安徽省城调队调查显示,1988年最低与最高人均生活费差别为1217元,1997年这一差别则扩大到5260元。另外国家公布的我国未脱贫人口为5000万,而同时拥有百万元个人资产的人则有百万之众,甚至出现了拥有数千万上亿财富的人。这二个群体构成了我国现阶段贫富的二级。另据统计,占中国人口总数10%的贫困人口占有存款总额的3%,且呈下降趋势,而10 %高收入者却占有存款总额的40%,且呈上升趋势,业内人士测算,这种差距每年正以10%的速度扩大(引自《中国市场经济报》,1995年4 月19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下岗失业人数的不断增加,相信将有更多的人加入到低收入阶层,而国家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及多因素分配,将有更多的高收入阶层出现。国际上通常用基尼系数衡量一个社会的贫富差,这个系数越小,说明贫富差越小,系数越大则贫富差越大。0.3以下属平均状态,0.3—0.4的为合理状态,0.4以上则差距过大,如果达到0.6暴发户和赤贫阶层则会同时出现, 社会动乱随时可能发生。1978年,我国城镇基尼系数为0.185农村为0.121,1990年,农村则为0.31,而到1994年,城镇则为0.370,农村0.411。同年据中国人民大学PPS抽样入户调查,这一系数为0.445。这表明,贫富差距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解决收入差距过大趋势的基本对策 我国业已形成的收入差距的现状及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将长期存在,合理地让一部分地区和个人先富也是我国的一项长期发展战略,对打破长期以来平均主义与共同贫穷的格局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还应该指出,合理地拉开收入差距即使在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也是可能存在的。但从社会主义共同致富的社会发展宗旨来说,人们的贫富差距过大并表现为二极分化则必将带来新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因此,必须采取切实可行而又不挫伤人们积极性的对策,合理规范和正确引导,以防二极分化的发生。当前解决这一问题应着眼于集中力量,大力发展生产力,规范过高不当收入和扶持贫困增加收入,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一)提高国民经济总体水平,大力发展生产,夯实分配收入的物质基础,是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根本对策。目前,我国仍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较低,是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低下,也是收入差距扩大的深层原因,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还有赖于提升我国国民经济的总体水平,尽可能多地增加生产总量,提高全体国民的富裕水平和增加整体收入。我国目前收入差距过大的现象,说穿了仍然是低层次比较的结果,充其量不过是“低度两极分化”状态(引自《经济社会综合通讯》(沪),1995年1期, 程恩富《当前我国社会已达到“低度两极分化”状态》),首先富裕起来的阶层也还不能说是“新的资产阶级”,仍处在较低收入水平的阶层主要原因还是经济发展缓慢生产力水平低。如果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比如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的可支配收入大大增加了,就不至于出现这么多贫困地区和5000万人的温饱问题,也不会出现明显的二极分化。那时的情况才可能是真正的富裕,是先富和后富,富裕程度的高下。因此,始终不渝地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方针,大力发展生产,增加经济总量,以“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衡量一切工作,实事求是,抓住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信息革命的大好机遇,将我国的发展与世界经济的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深化改革经济体制以及与经济体制不相协调的其它体制,抓紧配套和完善,树立依法治国的观念,快速、健康、持续地发展国民经济,象小平同志期望的那样,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处在较低水平的人民的收入,才是根本之计,才能最终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二)深化分配体制改革,确定合理的分配原则。当前,造成某些人或某些地区贫富差距过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合理的分配。多劳不多得,少劳不少得,钻营取巧的多得,诚实劳动的少得等现象必须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