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反贫困问题的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巫宁耕,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北京,100871) 史举,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北京,100871)

原文出处:
经济学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10
分类名称:国民经济管理与计划
复印期号:1999 年 08 期

字号:

      一、发展中国家的反贫困

      1、70年代及以前的三种“增长—分配”模式

      (1)先增长、后分配模式。这种模式被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采用,包括巴西、墨西哥、印度等国家。这些国家普遍认为只要通过加速经济增长,实现国家工业化,就能自然地摆脱贫困。因此,生产和增长自然放在首要位置,而分配和就业放到了次席。这一时期,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成了经济战略主要的甚至唯一的目标。正是在这一战略下,这些国家不约而同地采取了下列各项政策:在产业政策上,一味追求大型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忽视小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在财政政策上,常常依靠赤字财政来筹集资金,同时又实行农产品低价和加重农民负担的政策;在外贸政策上,实行内向战略,一方面高估本币,实行高额关税,限制进口,实行进口替代,这些措施无疑损害了农产品的出口利益,同时又在外汇和资金上对农业实行歧视政策;在经济体制上,过分强调国家干预,限制市场机制和私人经济的作用。这一切,加上人口控制上的失误和土地改革的失败,使很多国家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社会两极分化日益严重,贫困加剧,如印度仅1972—1977年的5年间, 贫困人口就增加了1350万。墨西哥1955—1970年平均经济增长率达6.5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也由1950年的181美元增至1970年的661美元。但经济增长的背后,贫困却有增无减。1970年,墨西哥有64%的在职人口低于维持最低生活的收入水平,有近2/3的居民得不到医疗,1/3以上的居民栖息在贫民窟里。这种“有增长而无发展”的“墨西哥病”,在当时并不是孤立现象。

      (2)重分配而轻增长的模式,以斯里兰卡为代表。在70年代前,斯里兰卡政府一直在粮食、教育和卫生等方面,维持庞大的福利补贴开支;同时,为支持农业的发展,实行保证价格和补贴。这些政策,对改善收入分配和保障低收入家庭生活无疑起了很大的作用,全国的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水平也高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但是,由于各种福利补贴费用过大,严重影响了投资的增长,而长期的低增长也使高福利政策失去了基础。

      (3)增长与分配相兼顾的模式,以新加坡、 韩国和中国台湾为代表。为加速经济增长,它们在实行短期的内向战略后即转向外向发展,利用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大量吸收国外资本和技术,充分发挥自身劳动力优势,发展面向出口的加工工业;同时,通过建立一种有指导的市场经济体制,积极发展教育和科技,注意农业的发展,推行土地改革和实行其它社会改良措施,以调节收入分配,改善贫困人民的状况。

      这种增长与分配相兼顾的模式不仅使这些国家和地区保持着长期的经济高速增长,同时消除贫困的成绩也是喜人的。以韩国为例,经济的全面高速增长使这个1962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87美元的国家的贫困发生率,从1965年的40.9%下降到1986年的7.7%, 而且消除了农村的绝对贫困。

      三种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最终于70年代分出了高下。奉行先增长、后分配模式的国家大多患上了“墨西哥病”;奉行重分配轻增长模式的斯里兰卡经济出现了停滞,贫困人口也出现了轻微的反弹,1963~1982年,斯里兰卡的贫困人口增加了2万人; 而奉行增长与分配相兼顾模式的“四小龙”却是“一片艳阳天”,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缓解贫困的双丰收。

      前车之鉴。面对发展中国家走过的道路,60年代后期,一些西方发展经济学者认识到了区分“发展”与“增长”的重要性。70年代,一些国际机构(如世界银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了以满足人的“基本需要”为核心的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战略,而人的“基本需要”则不仅包括增加就业和缓解贫困,还包括社会公平和提高贫困人口的生产力。

      2、8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调整改革及对90年代的影响

      进入80年代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情况出现了严重恶化。除东南亚、南亚的一些国家外,其它地区,特别是非洲和拉美国家的经济出现了长期的停滞、倒退局面。这里谈一下在这一“危机”背景下,发展中国家进行的经济调整和改革以及对90年代的影响。

      80年代发展中国家推行的调整和改革,一般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是实现宏观经济稳定。为此,它们采取控制财政支出(包括削减社会开支费用),控制货币发行和信贷规模以降低通货膨胀率;鼓励出口,实行货币贬值,缓解国际收支困难;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以推动经济的恢复和增长。二是在经济战略、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方面进行改革。其中包括鼓励私人经济的发展,对国营企业实行改革、推进私有化进程;改变国家对经济不适当的干预,发挥市场和价格机制的作用;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出口经济,使经济向外向型发展。

      无疑,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调整和改革,目的是使经济朝着健康协调的方向发展,从长远看,它是有利于缓和贫困、改善穷人处境的。但是从短期看,它对穷人的正负影响是交织的,或者可以说是弊大于利的。这是因为,目前各国的调整都是以市场为取向的,而在市场条件下,穷人的利益最易被忽视,穷人也最容易受到伤害。特别是在实现宏观经济稳定政策过程中,上述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行更不利于穷人状况的改善,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①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将损害经济增长,使失业增加,劳动者收入下降;②减少政府提供的社会服务、价格补贴和社会保障支出,对穷人的打击更大;③如果在巨额财政赤字和生产萎缩条件下放开价格,减少进口,将使物价进一步失去控制,其最大受害者也是穷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