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相对主义批评观的提出 范钦林(主持人的话):2月15 日《作家报》发表葛红兵《相对主义的可能立场》一文之后,在文学批评圈内引起了较大反响,一些报刊发了争鸣文章,或做了报道转载。看来相对主义批评观在这个时代的提出有它的必要性与必然性,这个问题之所以引起大家关注是因为它将把我们的批评活动推向一个更为民主与自由的方向。10年前的批评方法论大讨论把我们的批评向前推进了一步,那时讨论的主要是批评方法的具性问题,而今天我们继续来讨论批评问题时,已从这种具性的关注上升到批评的立场问题。这是批评界的一种新的诉求。我们这次讨论的目的,就是要进一步弄清这一问题的价值与局限,并对这个命题本身给予适当的限制,以免引起望文生义的以及其它不必要的误解。 葛红兵:我想简单地把相对主义批评的观点再阐述一下。第一,相对主义立场并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是没有立场的,相反,它有立场,它的立场就是个人,是从个人本位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第二,相对主义批评观作为一种方法是批判的个体论方法,就是说一个人有力量坚持自己的与众不同,一个人有能力寻找自己独立的立足点,寻找到看待世界的原始基点和方法。相对主义批评观在今天意味着批评领域里的民主、平权,意味着作家、读者、批评家三者关系的重新定位和调整。过去的批评特别是诊断型批评家、牧师型批评家、领袖型批评家、哨兵型批评家在今天已经不可能了。相对主义批评立场就是对这些型号的批评家的否定,是对批评领域里平等、平权局面的肯定。这种批评观在今天的提出当然有它的针对性,针对绝对主义批评观、决定论批评观、反映论批评观,它是一种反叛。它的哲学立场是背离反映论的。绝对主义批评观认为我们的文本阅读是对文本的接近,阐释文本的原始意义,是向作者的接近,作者对文本拥有宗主权,批评家对作者只不过是一个阐释者,在这里包含了真理的一元论,即有一个绝对真理。相对主义批评观则认为批评家与作家、文本站在同样的历史起点上,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向着一个开放的文本开放自身,所以相对主义批评观从这个角度讲又对批评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的哲学基点不是过去的物质本体论、建立在物质本体论上的认识论、反映论,而是存在本体论,一个人从自己“在”的立场上出发体验这个世界,体验文本,同时作为个体的存在承认其他批评家在这个世界的权利和可能,共同构成现代的由无数个个体所组成的每个真正的个体联合起来的批评世界,所以相对主义批评观又是对于多元批评局面的呼唤。 在这个世纪的交叉点上,今天产生了“第三种批评”、“道德主义批评”以及相对主义批评观的争论,我觉得把这个问题深入地探讨下去可以使我们面对未来世纪时有一个新的起点和出发点,真正地建立起个体文化的时代。 王晓华:相对主义批评观在今天提出的必然性在于,从历史上看相对主义很早就存在过;比如古希腊末期,中国的战国时期就曾有过相对主义文化,但相对主义真正诞生期是文艺复兴时期市场经济诞生之时,因为市场经济诞生意味着以个体为本位的社会代替了以阶层为本位的社会。社会生活以一个阶层为单位逐渐突变为以独立个体为基本单位。我们知道阶层是非常有限的,秩序本身是不可改变的,资本主义社会以个体为本位的文化本身是变动的,尺度本身自然而然趋向于多元化,在这个阶段上,逻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以前的逻辑是二值逻辑:对和错、善和恶、真和假、美和丑这样的二元对立),这时产生了多元逻辑,这在逻辑学上有案可查,是基本的事实。落实到个体生活方式上,那就是多元选择的生活方式,你可以选择做一个自由作家,他可以选择做一个商人,阶级虽然存在而人本身可以通过自我奋斗而改变现实,这种倾向落实到文化领域便形成一种多元主义的文化推行观、推行尺度。多元主义文化尺度的一个表现形式就是相对主义,它否定了以上帝为绝对尺度的批评观。因为以上帝为绝对尺度会导致某种个人以上帝的身份说话,而剥夺其他人说话的权利,做一个绝对主体来判断他人所说的对和错。此时某一个人以上帝的名义对别人行使仲裁权,而相对主义则使绝对主体不存在,那么这种批评尺度就只能相对而言,就是相对于具体境遇、时代甚至相对于具体的审美趣味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所以从这个角度上看,相对主义批评观的诞生是有历史必然性的,相对主义批评观与当下社会结构同构,社会结构倾向多元化、多项选择,批评尺度自然而然地趋向合理的相对主义尺度。现在葛红兵提出相对主义批评观其合理性在于中国市场经济建立以后,批评的尺度、批评观发生相应的变化,还没有完成从两值逻辑、一元或非常有限的几元批评观向真正多元的批评观的转化。但是,所谓相对主义有很多种,比如“无限的相对主义”,无所谓对错、无所谓善恶,无所谓美丑,相对于其处境来说都是合理的。这是我们要反对的。我们的相对主义应理解为理性的多元主义,那么我认为这种批评观不仅适应于现时代,而且适应于未来的一切时代。当然相对主义批评观也有它的限度,这留在以后再说。 范钦林:相对主义批评观的提出在当下文化中具有很大价值。相对主义批评严格来讲不是一个新的东西,在过去人们已经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思考与实践,它作为一个批评观点或批评立场的提出,显然与80、90年代已有的其它批评方法在中国的出现有关,不过没有以相对主义这样的号召出现,比如阐释学、新历史主义,本质上讲具有相对主义批评特征,都是反对专制、武断、单元,主张批评的民主与平等;主张阐释的多元性而反对阐释的绝对性。这样一些西方新的批评理论和方法介绍到中国来,为我们今天提出相对主义批评做了铺垫,使得我们今天可以更好地来讨论这个问题。我在这里特别欣赏的是葛红兵提出相对主义批评观念时,他的一些内在的诉求,比方个人本位立场、批判的个体方法论、追求学术平权与民主、反对学术霸权、反对所谓学术领袖、学术侦探、学术哨兵等带有非民主化与非自由色彩、与专制、霸权同价的一些概念,批评立场中透视出批评者背后的文化立场乃至文化立场背后的社会立场,那么可以这样说,相对主义批评观的提出对我们的社会进一步走向民主、平权,走向高度的个性,个人权利得到高度的尊重,个人尊严得到高度的实现都有其重要意义。相对主义批评观是应该给予充分肯定的。刚才王晓华提出理性相对主义或非理性相对主义这是指相对主义的两个方面。我们所讨论的显然是那种理性的相对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