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工作的最大特点,是其主体(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客体(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都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因此,心理问题就成为思想政治工作应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于提高政工干部的工作能力,进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几个问题,作一粗浅论述。 一、主体感知和加工信息时的心理问题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前提,是主体必须形成正确的观念。而正确观念的形成,是建立在对信息的正确感知和科学加工的基础之上的。现代社会的信息纷繁复杂,但人们感知信息的方法却不外直接或间接两种。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注重直接式的感知,经常深入群众之中调查研究,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以保证感知材料的生动性和真实性。同时,更应注重间接性的感知,扩大感知的范围。 必须注意的是,在感知信息的过程中,特别是间接感知信息时,必须注意克服“心理错觉”。所谓心理错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例如,等长的两条线段,水平状态的较之竖直状态的,看上去要长些,这就是心理错觉。固然,这种错觉只是知觉即感性阶段而非理性阶段的错误,但就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来说,避免心理错觉,对于促成认识的飞跃,即正确观念的形成,无疑是大有好处的。 但并非所有被感知过的信息都可以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还需要对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进一步加工处理。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必须注意“心理环境”问题。所谓心理环境,是指客观环境被反映到心理世界中来,以观念形式出现的“环境”。心理环境是影响主体观念形成的重要因素,这是由其内部的“子观念”排列方式决定的。我们知道,事物内部的序变是引发事物质变的途径之一,观念的形成也同样如此。例如在廉政建设中,有两个客观事实,一是中央确实在抓,二是腐败确实还有。对于这样两个事实,如果大肆渲染腐败的范围广、程度深,则让人感到悲观失望;如果看到中央的决心大、措施硬,则让人充满信心和希望。这就是心理环境的不同造成的观念上的不同。我们说,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正面引导的原则,其心理学的依据即在此。 二、影响客体态度及行为转变的因素 客体态度及行为的转变,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一般来说,客体态度及行为转变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1.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 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很多,如灌输法、疏导法、阶级分析法、亲身体验法等。每一种方法都有其长短,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对这些方法予以科学地组合,以保证思想政治工作形式活泼,效果显著。否则,势必违背客体的心理发展规律,影响工作效果。 例如,灌输法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其必要性是不容怀疑的。但如果不顾客体的心理特点,搞教条式的硬性灌输,则客体态度的转变就失去了内因根据。如果在运用灌输法的同时,结合采用亲身体验法,效果肯定会好得多。这是因为,这种组合方式,不仅符合客体的认知规律,同时也满足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和自尊心。一个时期以来,青年学生对政治课教学不感兴趣,这可以看成是单纯灌输法失败的例证。 2.主体的人格力量 主体的人格力量对客体态度转变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例如,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之所以能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都具有坚强的革命意志、优秀的道德品质等人格魅力;又如焦裕禄、孔繁森、李润五、吴金印等,他们所以受到群众的拥戴,人格力量是一个重要因素。现在有些领导干部,贪污受贿、损公肥私、作风腐化,这实际上已不是党性不强的问题,而是人格的堕落。可以想象,这样的干部能在群众中有多大的感召力。早在1982年,邓小平同志就曾指出,“搞精神文明,关键是以身作则”。1995年初,江泽民同志也曾指示全党同志都要学点伦理学,目的就是要求加强人格修养,做到身体力行,充分发挥应有的凝聚和感召作用。 3.群体的影响 群体对个体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有两个,一个是群体规范,另一个是群体中的“核心人物”。 群体规范,是由群体成员共同认可并遵循的行为规范(如制度、规章等)。群体规范一旦形成,群体成员即个体,就会自动地和群体成员保持一致。可见,加强制度建设,应是思想政治工作一项重要的“配套”工作。 群体“核心人物”对个体的影响,是由其自身的态度决定的。如果“核心人物”对主体的观念持积极态度,则这种影响是正向的;反之,则是负向的。这种现象在非正式群体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对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把“核心人物”作为重点。一方面是要树立先进典型,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另一方面是要促成后进者的转化,以免“一只老鼠坏一锅汤”。必须坚持普遍教育和重点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要把每一个人都引入“互教”、“互育”的群众性教育网络之中,相互影响,共同进步。 4.客体的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也是影响客体态度转变的重要因素。例如,自卑的人比自信的人更易转变态度;因为自卑者自我怀疑性强,对自我的意见犹豫不决,一旦遇到与己观念不合的宣传,就比较容易放弃自己的观念而以传递的观念取代之;与自卑的人相反,自信的人面临不同的观念时,一般更倾向于相信自己。又如,智商高的人,因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较强,所以能够比较快地对观念表现出相应的态度,或接受或拒绝;而智力低的人,态度转变的速度明显低于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