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高校毕业生已由过去统包统配的计划分配模式逐步过渡到实行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多数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的方式。新的毕业生就业体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正在逐步形成。这种体制的建立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择业取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拟从反映当前大学毕业生价值观念和择业取向的一些思想认识和现象入手,对新时期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进行探讨与分析。 一、新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思想的几个特点 1、自主择业与服从分配的心态并存。以“双向选择, 优胜劣汰”为法则的自主择业方式,因为实现了由“服从国家需要”到“尊重个人志愿”与“服从国家需要”并重的转变,而倍受毕业生的推崇和欢迎。然而,人才市场机制与竞争规则的不健全,又使得一些专业不热、关系不广、活动能力不强的学生在茫然无绪、束手无策之下,转而寻求计划分配的保护。 2、在毕业生的价值取向驱动下择业出现“四多四少”。 即:想下海经商,从事金融、外贸的人多,愿意去科研、教学单位的人少;想到大机关、大公司、高等学校的人多,愿意去基层、中小企业、中小学的人少;想到效益好、收入高,能坐享其成的单位的人多,愿意到艰苦行业,老、少、边、穷地区工作的人少;注重实惠的人多,考虑专业对口、职业声望的人少。这些变化,既反映出经济动因对毕业生择业的影响,同时也反映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折射出他们在就业中理想人格与现实自我之间某种程度的背离。 3、“从一而终”的观念在淡化。 找一份满意又稳定的职业是毕业生的理想选择。而现实中被选择的角色位置,又使他们难以实现这种理想的定位。因此,“先找个单位,满意则干,不满意则走”的择业方式成为不少人的实际选择。有些迫于无奈,把一个单位作为跳板的毕业生大有人在。那种“找一个理想的职业,在那里干一辈子”的择业模式,已经为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所不取,“跳槽”之风逐步蔓延。 4、讲究实惠,“恋土”、“思乡”的情感在减退。 当代毕业生的价值取向更趋向于实惠,即“上大学就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由于不同地区之间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使得有些毕业生在职业选择时把“恋土”、“思乡”的情感因素放在第二位,而把“留大城市、去沿海、进特区”作为地区流向的首要选择。内地学生宁愿缴纳数千元乃至上万元的补偿费,也不愿在生活所在地区就业。造成了一方面许多单位需要毕业生,而毕业生不愿去;另一方面许多单位毕业生想去,而这些单位又不需要,人才供需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 二、新时期毕业生思想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大报告中强调指出:“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毕业生的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他们能否投身于经济建设主战场,能否为加快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所以,抓好新时期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是当务之急。结合我们多年的实践,我们认为必须从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提高教育的效果。 1、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一是要坚持毕业生教育的一元化导向,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来教育学生。当前的毕业生思想教育所面临的形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复杂。一方面,高校的招生、分配制度正处在重大转轨时期,高校内各类学生并存的现象普遍存在;另一方面,随着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社会思想文化的多元化现象对毕业生的价值观、择业观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必须坚持一元化导向,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增强毕业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是就业形势教育。组织广大毕业生学习国家就业方针、政策,进一步了解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形势。在对毕业生进行形势教育时,要降低毕业生的期望值,拓宽就业渠道,引导他们到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去。 三是择业观教育。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才的需求情况、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等将发生很大的变化,这就对毕业生的择业观产生相应影响。高校应紧紧围绕转变毕业生的择业观念为主题开展教育工作,使他们从旧观念、旧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以主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在对毕业生进行择业观教育的同时,学校应当理直气壮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尤其是加强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教育。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好个人志愿与国家需要、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反对择业取向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大力提倡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基层去的敬业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四是国情教育。主要使学生了解国情,认识国情,从国家的实际出发,选择自己的就业志愿。目前一些毕业生认为就业难,其实并不难。我国有几十万大中型企业,还有庞大的乡镇企业、集体企业都紧缺人才。问题的关键是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不能正确处理国家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对工作环境和工作待遇不能正确对待。新时期人才的竞争将日趋激烈,对毕业生进行国情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国情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让毕业生选择一个单位,而是让他们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自己的青春贡献给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