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工作是指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结合各个时期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去宣传、动员、武装群众,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调动人们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实现党当前的中心任务和长远目标而奋斗的理论和实践活动。在经济建设中重视和坚持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传统和优势。搞经济建设必须重视和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人们已从政治学科的角度予以了广泛深入的论证和解释。这种行为与做法在经济学上是否也能获得有力的支持和解释?今后的经济建设是否仍要一如既往地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如能对这些问题作出肯定的经济学的解释与论证,既必要,也意义深远。 一、我国经济建设活动的劳动力密集型性质是必须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经济学基础 根据资本、技术、劳动力之要素在经济建设活动中的比重、地位和作用来划分,可把经济建设活动分为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劳动力密集型三种单一型的类型以及资本技术密集型、资本劳动力密集型、技术劳动力密集型三种复合型的类型。在前三种单一型的类型中,占比重最大、所起作用也最大的要素分别是资本、技术和劳动力;在后三种复合型的每一类型中,占主要比重和起主要作用的是两种要素。在这种情况下,这就意味着,在不同类型的经济建设活动中,实现经济增长的突破口、着力点和手段是不同的。 在劳动力密集型的特定经济建设活动中,其劳动力密集型性质,一方面意味着,在短期内,资本和技术都不是主体要素,且不可能发生明显的改变,想从这两要素入手解决经济增长问题或想以此作为主攻方向,显然是不科学的。另一方面还意味着,此时占比重最大的要素是劳动力,应把经济增长的突破口、着力点及主攻方向放在劳动力这一主体要素上,劳动力及劳动供给状况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经济增长,摆在管理者面前的首要任务和核心工作便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现有劳动力的潜能,使其发挥出与自己这种主体地位相称的主体作用。如果管理者做不到这点,这种类型的经济建设活动肯定是绩效很差的。 显然,在劳动力密集型的经济建设活动中,要最大限度地挖掘现有劳动力的潜能,形成总体劳动力效能的最大化,除了要作出科学的、属于“硬件”的制度安排外,还必须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即对广大劳动者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作出“软件”的努力,提高劳动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只有对劳动者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才能使他们树立起热爱劳动和热爱本职工作的正确思想,对既定的工作目标和经济建设目标有正确的认识和坚定的信念,具有克己奉公利他的奉献精神,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主动并善于团结他人一道工作。实践已经证明,劳动者的思想政治素质与劳动力或劳动的有效供给是一种正相关。如果劳动者的思想政治素质高,不但可以提高劳动力和劳动的有效供给,而且还可以使属于“硬件”的制度安排发挥出充分的作用。毫无疑问,经济建设就会因此而取得良好的绩效。若忽视思想政治工作,即使管理者作出了合理的制度安排,其也会因劳动者思想政治素质低下而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在劳动力密集型的经济建设中,如果管理者想对广大劳动者进行思想政治工作,这种建设活动的劳动力密集型性质便是其经济学方面的基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大量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一种典型的劳动力密集型活动。从资本、技术、劳动力的供给和实际使用状况来看,在建国以前,我国的经济和科学技术就一直处于低水平;建国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长期的经济和科技封锁,以致在改革开放前的近三十年里,我国的资本和技术一直严重短缺,且难以在短时期内改变。与资本、技术的短缺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我国劳动力资源的充裕。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劳动力队伍,劳动力供给非常充分,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经济活动基本上是一种“人海战”。这种情况还表明,我国以往的经济建设走一条劳动力密集型道路,是历史经济发展的必然。据于这个基础,我们认为,中国共产党在1949年建立新中国后,把其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和做法引入经济建设领域,在经济建设中坚持对广大劳动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不只是出于政治方面的需要和目的,而是还有其深刻的经济学背景和基础——我国经济建设的劳动力密集型性质。 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能顺应这种政治和经济的二重需要,在经济建设活动中能一直坚持对广大劳动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致在各种困难来临时都能予以战胜,且取得巨大的经济成就。 二、“两个转变”的实行并不意味着可以削弱思想政治工作 两年前,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今后要实现“两个转变”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举措,这是不是意味着思想政治工作赖以存在的经济学基础将逐渐被削弱?是不是意味着今后可以逐渐弱化经济领域的思想政治工作?对此,我们认为,在实现“两个转变”的过程中,应继续重视并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而不是削弱。 “两个转变”之一是转变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它是指从推动经济增长的手段和方式来看,今后我国追求经济增长要从粗放型逐渐转到集约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但由于国情的不同,各国的转变道路存在着差异。从资源要素来看,我国最突出的、同时也最充裕的资源是劳动力,我国拥有一支不易被充分吸收的劳动力大军。我国的这种状况将延续短则十几年,长则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却是西方发达国家所不曾经历过的。因此,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应走自己的路,不能照搬西方发达国家那一套。即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只能在下面这个约束条件下进行:充裕的劳动力资源供给,必须尽可能解决劳动力的就业。根据这个约束条件,我国就不能象西方发达国家那样走替代型的道路:把资本、技术主要物化到生产资料上,用技术、资本来大量替代劳动力和大量节约劳动力;而应该走一条综合型道路:把技术、资本大量物化到劳动者身上,同时适当提高生产资料的技术和资本含量。只有这样,才能把增长方式的转变与对大量劳动力的吸收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同时予以妥善的解决。这就意味着,在将来较长的一个时期里,随着增长方式的逐渐转变,我国劳动的技术含量和资本含量将会有所提高,但这只能在劳动力或劳动密集这个基础上发生,不会出现象西方发达国家那样的劳动力比重明显下降、资本技术比重显著上升的局面;劳动力密集这个状况将伴随着整个转变时期,我国经济建设的劳动力密集型性质和状况将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继续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在经济领域继续坚持思想政治工作无疑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