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工作者作为社会理想的宣传者和社会公众的教育者,他们的审美修养,有先于社会发展和高于社会公众的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审美修养对个体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提高生活情趣,改善社会风气。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需要分为三个层次:生存、享乐和发展。审美修养,就个体而言,是提高需要的层次、创造人生价值和促进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有了一定程度的审美修养,也就在相应的程度上摆脱了低级的趣味。心灵受到了美的净化,精神上就有了更高的追求,生活、娱乐的格调也便随之提高,生活内容也就更加丰富多彩。一个有相当审美修养的人是决不甘于把自己的大部分时间都消磨在酒桌、麻将桌和游乐场的。大凡伟人都有比较高雅的业余爱好,也就是说,他们也有着很高的审美修养。马克思酷爱莎士比亚戏剧和巴尔扎克的小说,毛泽东擅长书法和作诗填词,爱因斯坦拉小提琴的技艺敢与自己在物理学上的成就相比。生活只有在毫无审美修养的人那里才是淡然无味的。安逸的生活和良好的条件对某些人来说不一定使他们获得最佳的发展,而艰苦的条件倒往往锻炼人,砥砺人的意志,筑造其成才之路。俄国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生活之路非常坎坷,曾长期被沙皇政府流放到西伯利亚、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但他一颗爱美之心不泯,逆境给了他观察和把握生活意义的极好机会,写出了流传于世的美学著作,提出了“美是生活”的命题。因此,审美修养也是从多方面发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从而使人更加珍惜和热爱人生,生活之路也就会更加宽广,而且可以摆脱日常生活的种种束缚、困扰和烦闷,即使身处逆境,也能保持高尚的志向,获得精神上的平衡。再就社会而言,思想政治工作者重视和加强个人的审美修养,社会风气就会逐渐得到改善,就不会盛行赌博风、吃喝风、“人情”风等不良风气,“五讲四美”的倡导也就能深入人心,落到实处。 其次,提高工作能力,促进“四化”建设。 审美活动具有开启智慧、陶冶情操、怡养身心等功能,这主要是通过调节人的脑神经、促进大脑两半球的协调发展而实现的。因此,个体通过审美修养不但可以从中获得美的享受,丰富生活,培养个性,开拓思想境界、而且还能使自己变得更聪明起来,增长才干,提高对工作、学习的适应能力。蔡元培先生曾要求科学家“兼治美术”,就是因为“有了美术的兴趣,不但觉得人生很有意义,很有价值;就是治科学的时候,也一定添了勇敢活泼的精神。”〔1〕前面谈到, 大凡伟人都有自己在文艺方面的爱好和擅长。这种爱好同他们的事业是一个生活的整体。马克思爱读文学名著,能说《资本论》这部恢宏巨著的写作没有从莎士比亚那精美的诗句中获得灵感、从巴尔扎克那历史画卷式的小说中受到启发吗?恩格斯就是这样评论巴尔扎克的:“他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东西还要多。”〔2 〕由此可见好的文艺作品所具有的巨大的认识作用。正如爱因斯坦说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所给我的要比任何科学思想家都多,比高斯还多! 〔3〕从这个方面来说,思想政治工作在审美修养方面的确应该先走一步、更高一层,以便在工作和生活中对社会公众发挥更大更好的影响作用。 最后,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我们看到,人生活在社会中,就必然要结成以一定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社会美、人生美,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人际关系美,即人们在生产、生活、在集体、家庭等各种社会活动和交往中互敬互爱,互帮互助,平等相待,和睦相处。但社会生活是十分复杂的,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人生在世不可能不同别人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不可能不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和冲突。就某一个来说,在人生的各个时期也难免在内心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和冲突。所以,一个人要想在各种社会活动和交往中妥善地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做到与人为善、和睦相处,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学习、自我教育的过程。审美修养可以使人学会从审美角度、以美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看待人生,从而提高思想境界,善于从大处着眼,从社会、集体的整体利益出发来对待和处理问题,摆脱一己之私利的纠缠和困扰。正如著名作家茅盾所说:“‘美’使人忘了小我,发生为全人类而牺牲的高贵精神。”〔4〕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美能磨炼人性, 一个人如果从童年时期就受到美的教育,特别是读过一些好书,如果他善于感受并高度赞赏一切美好事物,那么,很难设想,他会变成一个冷酷无情、卑鄙庸俗、贪淫好色之徒。美,首先是艺术珍品,能培养细致入微的性格。”〔5〕所谓“美的眼光”,就是以整体的方式观察世界, 能于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矛盾和冲突中看到其相一致、相补充的一面,懂得我为人人是人人为我的前提这个人生哲理。审美修养不但能培养人的审美眼光,还能培养人类的心灵。所谓“美的心灵”,就是指富有对世界,对人生的一种积极的美好的情感,这集中表现在对他人、对集体、对祖国乃至对整个人类的强烈的同情心。没有审美修养的人,心里只装着自己,眼光总盯在个人的小圈子里,那么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必然表现为个人主义第一,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而置他人、集体和社会利益于不顾,甚至不惜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做出寡廉鲜耻的事情来。 我们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审美修养对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并不是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者审美修养的作用无限拔高,以至达到可以决定人的社会关系,拯救社会的程度。审美修养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的组成部分,对其形成的过程有比审美教育更为基础的决定因素,那就是“社会存在”。在资本主义及其以前的私有制社会里,人们的社会生活都是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遂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的本质是自私的”等形形色色的个人主义的处世哲学。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人们进行审美修养所能达到的境界不可能很高。而在我们这个具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传统的国度里,在我们这个以集体主义为核心、以共产主义思想为理想和风尚的社会主义社会中,思想政治工作者首先加强和提高个体的审美修养,从而带动和影响其他社会公众的审美修养,进而协调全体社会成员的关系,形成一个平等互助、安定团结、奋发向上的社会大家庭,是有着坚实的现实基础的。只有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包括思想政治工作者首先加强和提高个体的审美修养),以大公无私、舍己为人为主要特征的雷锋精神才有普遍生长的土壤,才是社会公众个体审美修养应该而且能够达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