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召开的世界大学校长讨论会一致认为,21世纪理想的大学生应具备三条标准:一是要有专业知识,更要有本学科的方法论;二是要有将本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的能力;三是要有良好的人格品质。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通识素质与应用技能。美国总统克林顿1994年3月31日签署的《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中, 把促进学生个人良好品德的教育列为美国2000年国家八大教育目标的重要内容。日本提出德育是关系日本21世纪命运的关键,要把德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目前,世界上尤其是发达国家的高校正在调整与加强德育,并在四个方面进行德育内容的改革:一是注重对核心价值观的讲授;二是注重对社会规范和民族精神内容的选取;三是注重解决现实问题的技能训练;四是注重选择培养学生道德认知的内容。我国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百年树人,德育为本。高校要把德育放在首位,所不同的主要是德育本质及内容。在高校有这样一种说法:学生体育不及格是“废品”,智育不及格是“次品”,而德育不及格则是“危险品”。面向21世纪,如何调整与加强高校德育,这是亟待研究的课题。 一、高校德育系统与德育模式 1.高校德育系统 高校现行的学生管理体制基本是校、院或系两级管理,大致有两种管理模式: (1)校(党委副书记、 副校长→职能部门:学生处、学工部)→院或系(党总支副书记、副主任、辅导员、班主任)→班级。 (2)校→系→班级(导师—学生)。 这种管理模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增设导师制。一个班级选配几名导师,每位导师带领几名学生,导师既授业又育人。在实行学分制的高年级学生中采用导师制比较适宜。高校德育以学生管理系统为主要依托。校、系两级党群组织系统是高校德育运作的组织保证。 决策指挥层:党委书记、校长; 主管部门:学生处、学工部与思想理论教学单位; 执行中介层:院或系组织系统; 运作落实层(基础层面):班级。 党群组织系统:校、院或系的党团组织与学生会。 高校德育队伍由多方面、多层次构成,具有多角度、多功能的特点,专兼职相结合,本职工作与育人相结合。 (1)专职政工干部,少而精。 (2)思想理论课教师。 (3)基础、专业课教师(教书育人)。 (4)机关、后勤职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5)校外特邀、特聘人员,大多为著名专家或杰出人才。 高校现行的德育运作系统与组织系统及德育队伍结构大致如此。学生管理体制蕴含德育系统;组织系统是德育运作的保证;德育队伍是实施德育的主体。 2.高校德育模式 德育结构。广义上的德育也称之为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是德育的基本内容。 (1)政治教育:政治方向、立场、原则、理论、路线、形势等。 (2)思想教育:认知、观念、法纪等。 (3)道德教育:基本道德教育。 (4)心理保健:心智开发、行为调适、人格塑造。 这四个层面的内容有密切的联系,区分是相对的。有些内容是重合的,仅是视角不同。简言之,德育就是培养、塑造学生的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与人格品质。 德育功能。毛泽东提出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邓小平提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江泽民提出要把德育放在育人的首位。他们强调的都是德育的地位与作用。 (1)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人格品质), 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2)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发展方向,简称“导向”功能。 (3)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简称激发功能。 提高质量,控制向量,增加标量是德育的基本功能,其他功能不外乎这三大功能的组合与分解。 德育运作。主要是讲德育运作的方式与走向。 (1)德育方法:正面教育、反面教育、两面(正反)教育、 自我教育与实践教育。 (2)德育形式:思想理论课、党团生活、政治学习、社会考察、 个别谈心等是德育的基本形式。德育的具体形式丰富多样。凡是与实现德育的具体内容与具体对象联系的、并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具体手段、途径,都可作为德育的形式。 (3)德育载体:它是输送、传导、承载德育信息的运行体。 德育载体由三大层次的文化形态构成,即物质文化、规范(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诸如校园宣传廊、《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校园文化艺术节等。 (4)德育运行:德育运行的三大要素是信源、信道、信宿。 德育运行的三大模式是单向垂直运行、双向平行运行与多向发散运行,诸如宣传法规、交流座谈,广播宣传等。 上述高校现行德育的基本模式,包括结构、功能与运作三方面的内容。这里仅是简洁的描述与勾勒。 二、高校德育的现状与走向 在世纪之交,总结过去,开辟未来,是高校德育面临的紧迫而又重要的课题。研究高校德育现状与高校发展走向,是思考面向21世纪高校德育的交汇点。如何评价高校德育现状?因评价标准、视角不同,说法不一。本文仅从高校德育现状中的三种现象试析高校德育面临的问题。一是德育“投入”与“产出”的“逆差”。在基础文明建设方面,高校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逐年增加。仅以学生宿舍实行公寓化和标准化管理为例,投放大量的人、财、物。文明寝室年年评,文明宿舍知多少,但学生宿舍文明状况仍是不尽人意,而且学生宿舍文明程度与年级成反比,高年级学生差于低年级。在思想理论教育方面,课程、课时增加了,师资、经费投入增加了,但没有产生相应的效果。症结何在?既有投入方式问题,也有投入与产出的转化机制问题。二是德育改进与社会进步的“落差”。高校为改进与加强德育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滞后于社会进步水平,不能适应社会迅速发展变化的频幅。究其原因,高校的封闭性与社会开放性的不和谐;高校德育重内(内涵、校内)轻外(外延、校外),囿于校园一隅,忙于“设防”、“救火”。三是社会转型期德育高标准与社会负效应的“反差”。在社会转型期,对高校德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既要宏扬传统美德,又要更新观念;既入“世”又脱“俗”。现在的问题是对社会负效应的影响,或是试图隔而不离,空间设防;或是无可奈何,权且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