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中出现了诸多需要着力克服和遏制的消极、腐败乃至吸毒、卖淫等丑恶现象。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两大类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以建立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一是法律规范,二是道德规范。法律是治之于已然,而道德是防之于未然。我们在加强法治的同时,必须加强德育教育。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重德育的文化传统,它为现代德育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可供借鉴的资料。 一 从事现代化建设,一是要有资金;二是要有技术;三是要有人才。其中人才是关键。人才首先是具有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的问题,也就是有一个教养的问题。人文教养会深刻地影响到一个社会的治、乱、兴、衰。现存的大量的社会问题都和人的素质差或缺乏教养有一定的联系,如果一个人只学会一门专业知识或者只掌握了一门技艺,但不懂礼貌,不讲道德,不讲奉献,专门利己,毫不利人,心胸狭窄,趣味庸俗,除了发财,多多赚钱,不知人生还有什么价值和意义,这样的人怎么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呢?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过,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能脱离直接性和本能性。因此人是需要道德教育的。德育的本质就是使个体的人提升为一个普遍性的精神存在。忽视德育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现代化人才,也不可能塑造出一种文明、开放、民主、科学、进步的民族精神。而没有这样一种民族精神,就不能使我们的民族具有伟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以实现民族的振兴。 德育说到底是教给社会的人学会在社会中做人、处事的基本道理和行为准则。并且内化为自身的行为自觉,养成道德习惯和稳定的道德心理。这是个长期的灌输和训练的过程。德育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称之为“教化”。其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培养仁者之心。“仁”是孔子全部思想的核心。仁的含义,孔子指出就是两个字“爱人”(《论语·颜渊》)他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在孔子看来,“仁”就是爱人,“泛爱众。”《礼记·中庸》上有“仁者,人也”。爱人和人这两种解释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爱人的人,才能算作真正的人;也只有真正的人,才会真正地去爱人。如果一个人只爱自己,不爱别人,这种人必然是损人利己,就不能算是真正的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一个人专替自己打算,不顾公众的幸福,是狗彘不如。”更有孟子,他把爱人作为人兽之区别所在,认为人与人之间有相亲的感情,也就是不忍人之心,就是不忍心伤害同类的心。他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这就为人们的行为增加了一种道义上的约束力量。法国思想家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文中指出:“怜悯心是一种自然的感情,由于它调节着每一个人自爱心的活动,所以对于人类全体的相互保持起着协调的作用。”我们从人类起源和发展的历史中可知,在人类初期曾经有过“人相食”的阶段,这是人类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所造成的。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的“不忍人之心”得到发展。人类社会终于走出了“人相食”的低级阶段,脱离了“兽性”,光大了“人性”。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孟子·离娄下》)因此要教育人保持并发扬“恻隐之心”这是人脱离兽性,发展人性的不可缺少的教育内容。 第二,重视人生教育。中国古代的德育把对人生的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将人生德育分为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从纵向方面来说,认为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都负有教育的任务。“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壮之时,血气方刚,戒之在斗;老之时,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孔子认为,人生有三戒,年轻时,由于血气尚未固定,为此要切忌贪恋女色;壮年时,血气正值旺盛,为此要警戒斗殴惹祸;到了老年时期,血气已衰弱,要警示自己贪得无厌。从横向来说,认为德育既应教人“洒扫应对”的小事,也要教人治国平天下的大道;既应有陶冶人性的“内学”,也应有齐家交友、事君治国的“外学”。总之,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应接受道德的教育。 第三,进行崇善教育。崇善是人类生存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崇善”就是要人们学会正确解决人际间的矛盾,以达到和谐。孟子是把崇善教育列在德育首要地位的。他的“性善论”就强调人有“善端”,教育的任务在于要保持和发扬人的“天赋”的“善端”。审视中西方的历史可见,崇善的教育是东西方德育的共同内容。但是其发展趋向有所不同。就中国古代的崇善教育而言,主要是从个人与群体、社会统一的角度出发的,也以此为归宿。例如孔子教人做人注重树立“人不能离群”的观念,而荀子则明确提出“人能群,彼不能群”“故人生不能无群”(《荀子·王治》)从而确立了“社会本位”的德育观。传统儒家是以“仁”为最高的道德标准。而“仁”就是“善”,就是人与人的和谐相处的境界。“仁”的社会理想就是“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而大同世界的标志是“人人能各得其所,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少有所长,鳏寡孤独皆有所养”(《礼记·礼运》)所以崇善教育不仅在于自我完善,还在于“兼善天下”。当代学者张岱年先生曾说过:“所谓真正的人不可能是一个‘自我中心’的人,更不可能是一个自以‘唯我独尊’的人,真正的人应当是富于同情心,富于社会责任感的人。”(张岱年《人伦与独立人格》《北大学报》1990年,第四期) 二 中国传统的德育思想不仅包括德育的内容,而且包括实现德育目标的方法。 首先,认识为仁的重要性,提高为仁的自觉性。孔子说过:“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论语·雍也》)“为仁由己,而由人乎或?”(《论语·颜渊》)孟子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可见道德教育贵在培养为仁的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