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19(2022)03-0141-18 引言:万变不离其“诗”? 18/19世纪的文史哲德语名著,中国已经翻译了不少,有些著作甚至有三五个译本。笔者近期在做一个专题研究,查考一些出自那个时代的德意志美学或诗学著作的中文翻译,同时也是重温经典。重温的原因是几个常用核心概念的不准确汉译所造成的“一片混乱”,而译者和研究者对此却习焉不察。这是一个概念群:德语“Dichtung” “Dichtkunst” “Poesie”,中文译者近乎机械地译之为“诗”或“诗艺”等;与之相对应,“Dichter”也就自然被译为“诗人”。将这一概念群稍加延伸,还可在译文中见到不少与“诗”组成的复合词,以及与“诗”相连的概念,如“古代诗”“现代诗”等。看似只是德语经典文本的几个译词问题,却关乎中国读者长期以来对一些美学著述中相关问题的“理解”或不解。 常有人说许多西方理论文章不好懂甚至读不懂,这有很多原因,而在本专题讨论的问题域内,不好懂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相关译词造成的。披览18/19世纪的许多德语经典著作的中译本,可见译者几乎一以贯之地译“Dichtung”为“诗”,“Poesie”为“诗”或“诗艺”,“Dichtkunst”也被译为“诗艺”,“Dichter”则为“诗人”,其结果或许只能用“乱象丛生”来形容。其中一部分原因,当来自德汉词典;更重要的原因,则是不了解这些概念的历史语义及其发展和变化。本专题重点探讨的多篇德意志美学或诗学名文,因其论述文学,所以屡见“诗”字;或者说,因为不知相关概念的历史语义,无论如何翻译,似乎少不了“诗”字。这是一个大面积现象,给人万变不离其“诗”之感。就本专题分析的一些文本而言,我的问题是:康德《判断力批判》中讨论的“Dichtkunst”是“诗艺”吗?席勒《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中的“Dichtung”是“诗”吗?弗·施莱格尔《论希腊诗研究》中比比皆是的“Poesie”是在论“诗”吗?肯定不是,尽管其著作本身是美学或诗学文本。 “Dichtkunst” “Dichtung” “Poesie”有时确实同“诗”有关,但从词义到概念,它们都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史,而且在18世纪和19世纪的很长历史时期,它们是同义词,虽然各自带着自己的特色。现代意义上的“文学”(英:Literature;法:Littérature;德:Literatur)概念还未彻底确立和通行之前,“文学”一般是广义文学概念(杂文学观),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纯文学或狭义文学概念,是19世纪晚期以降才站稳脚跟的。①后人所理解的“(纯)文学”概念尚未普及之前,德语中的“Dichtkunst” “Dichtung” “Poesie”在美学和文论著作中,尤指“(高雅)文学”及其创作和作品,以区别于传统的“Literature”(“学识”“文献”乃至“所有书写物”等),而不是汉译中惯用的“诗”。同理,“Dichter”未必就是“诗人”,它在文论著作中多半指称那些创作富有诗韵(诗性)作品的作家,即今人所理解的纯文学作家。 对此,相关德语著作的有些中文译者似乎缺乏必要的了解,仅依从静态的德汉词典。译文中比比皆是“诗”字,常给读者带来困惑,甚至只能误解;因为不少“诗”字显然说不通,所以常会出现瞎猜的意思和强扭的译文,不仅行文拗口,阅读更是如同猜谜。有些句子或段落实在看不懂,其直接原因是不了解本专题考证的几个概念在特定历史时期的语义变迁和关键语义。这种现象不只出现在译文中,亦见诸许多受到译文影响的研究论文,不假思索地袭用“惯例”,当然也经不起深究:这里在说诗吗?或许有人会说,以“诗”译“Dichtung”等概念,适当做一个注释便可了事,但我以为,事情或许没这么简单。如前所述,本专题论述的几个“文学”同义词,本身也是多义的,理解并不容易,然在具体上下文或语境中的语义却是明确的。在美学或诗学的许多论述中,将之译成“文学”或“作品”“创作”等,而不是“诗”,也就不会出现那么多似通非通的语句,不会像本专题分析的有些译文把《堂吉诃德》《哈姆雷特》译为诗作,称从未写过一首诗的小说家为诗人。 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1889-1951)在其《哲学研究》(1953)中所探讨的“含义即用法”或“用法中的含义”,也是概念史研究的信条;还有他的名言“不要问意义,要问使用”,也是同样的意思,即语言仅在使用中才能见出其含义。把有些译文中触目皆是、令人眼花缭乱的“诗”改为“文学”等,许多句子或段落就不难理解了。这么做并非鲁莽或任意之举,时人就是这么理解和运用的。 本专题所探讨的有些问题,在德国的日耳曼语言文学中是不会谈的(特定指向的概念史研究除外),否则会显得幼稚,因为都是些“常识”,所以不言自明、无须证明,对他们来说“一目了然”(如同汉语中也有我们一目了然的表达)。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语感问题,尤其是语境问题,其前提自然是要领略相关概念的语义嬗变史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运用。绝大部分译者似乎对此不够敏感,无法解难也是不能排除在外的原因。其结果是,曲解和误译把问题复杂化了,最后给细心的读者带来诸多困惑。 本专题属于概念史和语文学研究,查考几个颇具代表性的德语经典文本、同时也是举世名作的汉译问题。整个研究是两条主线并行,交叉论述文本内容和汉译问题。关于文本内容,主要涉及那些在我看来正因为译文的曲解而无法读懂或似通非通的东西。通过文本细读过程中的“改译”来重读经典,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在品味经典,其中包括由于误译而失去的有些美学思想的内涵。本文只是这个专题研究中的一个部分,主要讨论两位名家的两部名作,即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的自传《文学与真实》(《诗与真》)与狄尔泰(Wilhelm Dilthey,1833-1911)的《体验与文学》(《体验与诗》),当然还会征引一些必要的文献。论述思路是先从歌德的《文学与真实》展开讨论,然后通过歌德研究名宿狄尔泰的《体验与文学》亦即他的歌德论来解析歌德思想和作品,同时揭示狄氏自己的美学思想,例如他对文学与体验、想象与文学的关系等问题的深入思考。在这两部名著的中译本中,很能见出上文所说的误译问题,或有窥一斑而知全豹之功。“附录”是“Dichtkunst” “Dichtung” “Dichter”概念简史,这一考证旨在支撑我对“诗”等译词提出的质疑。关于“Poesie”的概念史,笔者将有另文系统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