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273(2022)04-0036-08 尊重劳动、重视劳动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在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劳动教育正式纳入我国全面发展教育体系,这不仅是我国劳动教育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也是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的又一次深化。在整个劳动教育体系中,劳动价值观教育占据主心骨地位,直接关系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时代新人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因此,习近平反复强调,要“加强对广大青少年的教育,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蔚然成风”。[1]近年来,在一些青少年学生中出现了轻视劳动、逃避劳动的现象,背后折射出对劳动价值的遮蔽和误解。对此,劳动价值观教育要引导青少年全面正确地认识劳动的价值,进一步夯实青少年对劳动价值的理解和认同。 一、全面认识劳动的价值和作用 劳动价值观指的是对劳动价值的认识和判断,直接影响劳动态度、劳动情感和劳动实践,对青少年劳动素养起决定性作用。从思想发展史来看,马克思第一次将劳动的价值全面而深刻地揭示出来。与以往思想家们不同,马克思既没有局限在经济学层面,也没有拘泥于人本主义的逻辑框架,而是从历史深处去探寻劳动的价值。马克思将劳动价值观建立在洞察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衔接起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其中贯穿着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旨趣。这些思想为开展青少年劳动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启迪。 (一)劳动具有本源价值 在历史深处探求劳动的“前世今生”,马克思发现了现实的人及其现实的物质生产活动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根本作用,鞭辟入里地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2](p.196)在马克思看来,划分历史阶段的依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用什么资料生产”和“怎样生产”。从前者来看,劳动工具的革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从后者来看,劳动是异化还是自由的,是痛苦还是幸福的,充当着社会关系的指示器。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下,劳动者沦为任由资本支配的附属品,无论身体还是精神都被束缚于异化劳动,劳动成了劳动者无法掌控和支配的异己力量。而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劳动者享有对自身劳动、劳动资料以及劳动成果的支配权,劳动带给人的是确证自身本质力量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民族,在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征程中,亿万劳动人民用辛勤付出和艰苦奋斗书写了世所罕见的奇迹,在各个领域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而中国共产党从创建之日起,就在为维护劳动人民的尊严和利益而奋斗,努力满足劳动人民对幸福劳动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一代代青少年的接力奋斗。劳动价值观教育要引导青少年发自内心地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昂扬的精神面貌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劳动具有经济价值 在思想发展史上,劳动的经济价值经历了一个从被否定到被肯定的历史过程。很长一段时间内,劳动被视为卑微和可耻的。直到14世纪的宗教改革,“以赚钱为天职”的新教伦理才明确肯定了劳动的经济价值。亚当·斯密进一步肯定了劳动的经济价值,将劳动视作社会财富的源泉。马克思肯定了斯密劳动价值论的贡献,并且强调劳动与自然界相结合才构成了财富的源泉。马克思的超越之处在于不仅看到了劳动的积极面,而且看到了它的消极面。马克思生动地写道:“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棚舍。”[2](p.158)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的目的和手段发生颠倒,劳动者被迫与劳动成果相分离,而资本家却无偿占有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最终结果是社会财富被少数资本家占有,劳动者越是劳动,就越贫穷。马克思强烈谴责了资本家不劳而获、贪图享乐的卑劣行径,主张“生产者的权利是同他们提供的劳动成比例的;平等就在于以同一尺度——劳动——来计量”。[3](p.435)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强化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更加严厉地惩治垄断、贪污腐败等行为,积极营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社会风尚。由此,劳动价值观教育要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劳动的经济价值,树立“取之有道”的金钱观,做到脚踏实地、自立自强、诚实守信。 (三)劳动具有育人价值 从过程来分析,劳动使人们与外部世界产生关联,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搭建了一座桥梁。正是在劳动中,人的身体和机能得到锻炼,心灵和精神得到升华,进而激发内心的激情与活力,涵养出诸如脚踏实地、朴实无华、艰苦奋斗等优良品质。此外,通过劳动还能够深入了解劳动人民的生活境遇,深刻体会劳动人民的伟大,增进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感情,从而夯实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毛泽东曾感叹:“现在这种教育制度,我很怀疑。从小学到大学,一共十六、七年,二十多年看不见稻、粱、菽、麦、黍、稷,看不见工人怎样做工,看不见农民怎样种田,看不见商品是怎样交换的,身体也搞坏了,真是害死人。”[4](p.1383)在这方面,毛泽东以身作则、为后人树立了典范。他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曾经提到劳动在他树立理想信念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毛泽东尤其注重子女的劳动价值观教育,把刚从苏联留学归国的毛岸英送到吴家枣园参加生产劳动,鼓励他多向当地农民和劳动英雄学习干农活。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又安排毛岸英到北京第一机器总厂劳动,体验工人生活。毛泽东让毛岸英补上“劳动大学”这一课,最终是为了促进毛岸英身心发展,夯实他的理想信念。这一事例也充分体现了劳动教育具有以“劳”促全的综合育人价值。也就是恩格斯所说的,“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的全部能力即体力和智力的机会”。[5](p.311)这也是后来毛泽东提倡“开门办学”,鼓励学生参加体力劳动的原因。劳动价值观教育要引导青少年充分认识劳动与“德智体美”之间的联系,摒弃重知识学习、轻劳动锻炼的错误观念,树立热爱劳动、热爱创造的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