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152/j.cnki.xdxbsk.2022-04-010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必须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才能“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1]2。回顾过去、立足当下、面向未来,我们都要注重从党的各阶段、各领域、各方位的丰厚历史中汲取经验与营养,把党的优良作风代代相传。一百年来,党在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中,高度重视教育事业,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并将其视为教育工作的生命线。延安时期,面对革命形势急需大批实际斗争的工作者和领导者的时代“考卷”,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战火纷飞的动荡岁月中,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下,创建了以石洞为校舍、以石块为座椅、以膝盖为课桌的“全世界绝无仅有的高等学府”——“窑洞大学”(即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半年后,该校迁往延安,并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以下简称“抗大”)。这所从窑洞里创建起来的大学,以民族救亡的使命为己任,过着石器时代的生活,学习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奋力开拓、锐意进取,圆满完成了造就万千抗日骨干的时代任务,积累了务实管用、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党立德树人、大力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伟大事业,是从这所学校的办学实践一路走来的。“铸国之重器,育时代新人。”抗大育人实践的宝贵经验,对于新时代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各项工作的中心环节,培养造就堪当时代重任的优秀人才,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启示作用,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深入学习。 一、以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为主要抓手 抗大坚持独立自主、开拓创新,其卓有成效的“以先做政治工作为宜”的成功实践,构建了一整套独特的育人体系,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迅速发展壮大,为党和人民培养造就了十多万德才兼备的军政干部,为党、军队和人民各项事业的接续胜利,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干部基础;其孕育与形成的抗大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承继与发展,是延安时期共产党人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集中体现,更是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缩影。抗大在育人实践中对于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重要问题凝结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以下四个方面尤为突出。 (一)服从党的工作大局,以“造就成千上万的抗日骨干”为首要目标 对“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重要问题的精准定位,必须与一定时代的社会发展要求、一定阶段的社会形势、党和国家的发展目标、学校的办学理念、受教育者的具体实际相联系在一起。《决议》指出,“抗日战争时期,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超越国内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1]6。在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危急关头,抗大把“造就成千上万的抗日骨干”确立为自己的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着重突出了全局性、时代性、靶向性有机统一的显著特征。 第一,确立“造就成千上万的抗日骨干”的核心目标是抗大勇于肩负起时代任务的鲜明体现。抗大诞生在抗日的烽火中,“抗日救国”是其最鲜明的办学本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总方针与目标牵引,是其所以“最革命最进步”的最有力佐证。正如1937年12月,毛泽东在欣闻抗大九队成立救亡室后表示:“救亡二字就是你们及全国人民在现阶段上唯一的总目标。”[2]107抵御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坚持抗战到底和赢得全面胜利,关键“要有许多最好的干部”[3]277。毛泽东一针见血地指出,虽然增强抗日力量的办法与措施有很多,“然而其中最好最有效的方法是办学校培养抗日干部”[4]41。毛泽东甚至将办好抗大等学校作为增加抗日力量的“总方法”。抗大作为民族革命战争背景下应运而生的高等学府,其建立的初衷便是坚持全面抗战的教育理念,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局服务。在民族生死存亡的时代背景下,抗大以培养坚定地从事于民族解放与社会解放的革命者为目标。这一培养目标,代表着党的政治路线、政治方向,是抗大思想政治工作的全局性特征与要求。 第二,确立“造就成千上万的抗日骨干”的核心目标是抗大贯彻党中央大政方针的鲜明体现。全面抗战初期的中国,最为显著的弱点在于国民党片面抗战,在于群众尚未完全、充分地发动、组织起来。然而“没有组织便没有力量”[5]117,组织的核心要素是大批革命进步、能力突出的骨干力量,这是发动、教育、凝聚群众的重要组织保证。1938年4月,毛泽东在抗大第四期第三大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抗大的学员要学做干部,因为没有干部是不能打败敌人的。这既是对学员学习任务的期望与要求,但更深层次的内涵是指明了抗大办学的核心目标,也是抗大培养干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目标,即“造就成千上万的抗日骨干”[6]38。这个目标也是毛泽东“要有许多最好的干部”的指示精神在抗大的具体体现。抗大自成立以来,“造就成千上万的抗日骨干”的人才培养观贯穿其思想政治工作始终。1937年12月,抗大颁布的《政治部工作暂行条例》中明确规定:“造成政治上完全坚定的抗日军事政治干部”[6]67是学校政治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在办学实践中,抗大政治工作的最重要成就,就是使入校的革命青年“培养出校后适合于抗战的实际需要”,并“在我党军队建设上起着骨干作用”[6]120。教育为抗战服务,与党的工作大局相辅相成,是抗大育人实践经住党的要求和时代考验的重要历史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