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22)04-0247-07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①近几年,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加之一些社会文化因素的促发,历史虚无主义又发生了一些新的演进变化。只有充分认清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的现实表征、变化特征以及社会促因,才能更有针对性地予以反对和抵御。 一、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依然在多个领域渗透钻营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形态花样翻新、传播手法变化多端,依然在大众文化、社会舆论、学术研究、思想政治等多个领域渗透钻营,一边费尽心机躲避着主流舆论的抵制批判,另一边也想方设法扰乱思想、蛊惑人心。 1.大众文化领域:“娱乐历史”的歪风改头换面 在大众文化领域,历史虚无主义娱乐历史、消费历史的现象一度颇有泛滥之势。比较典型的就是曾经在网络上出现的戏谑经典、恶搞英雄的事件。一些营销号、段子手等,片面追求关注度和阅读量,采取调侃、戏说甚至恶搞、丑化等方式篡改经典作品、编排英模事迹等,只为炮制出更新颖、更吸睛的包袱或笑料。还有备受诟病的“抗日神剧”,完全罔顾常识、违背常理,剧情设置夸张离奇,影视制作简陋粗糙,硬生生地把严肃庄重的历史演绎成了雷人的“闹剧”。这些情况在主流舆论批判、有关部门整治以及国家立法保护等多记重拳的打压下,已经失去了生存空间。 近几年,“生硬篡改”的方式已失去了“市场”,但“娱乐历史”的歪风却并未偃旗息鼓,而是试图采取“精致包装”的方式卷土重来。比如,用“偶像明星”的套路包装历史就反映出了历史虚无主义在大众文化领域的一种形态变化。个别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为了迎合普通民众特别是青年人的情趣和喜好,不顾历史的背景与原貌,大量增加青春、流行、时尚等元素,极力营造“青春偶像”和“明星秀场”的场景,为突出演员的俊美、服饰的华丽和场面的炫酷等,让八路军住别墅、抹发胶,让抗日军人在战场上抽雪茄、喝咖啡……凡此种种,用唯美的画面、优雅的环境、轻快的情节等代替抗战历史中革命军队与中国人民所经历的痛苦、所付出的代价,把艰苦卓绝、浴血奋战的斗争变成了花前月下、舒适安逸的享受,把壮怀激烈、披肝沥胆的牺牲变成了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内耗,表面上逢迎了青春偶像、饭圈追星的潮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取悦年轻人,但实际上却有意或无意地偏离了历史的事实与真相。 历史虚无主义的这类手法更加隐蔽、更具迷惑性,不仅遮盖了历史的原貌,也消解了历史的严肃与厚重,很容易给人们造成认识的偏差甚至错误。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群体,尚未形成成熟的判断力与鉴别力,在如此的掩盖与畸变之下,无法感受到历史的伤痛、英烈的艰辛和民族的磨难,也就很难树立起对革命英雄的崇敬和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长此以往,必定会形成偏颇甚至扭曲的历史观与价值观,从而引发理想信念、精神信仰的迷失。 2.社会舆论领域:“歪曲历史”的迷雾波诡云谲 社会舆论具有大众性、共鸣性、导向性等特征,长期以来都是历史虚无主义觊觎的场所。在社会舆论领域,历史虚无主义会借助各种时机在新闻舆论和网络传媒中炒作历史类话题,大量发表歪曲历史、否定历史的观点、言论,极力营造具有倾向性的社会热点和舆论导向,故意把人们的判断和认识拐跑带偏。近几年,社会舆论领域的历史虚无主义也发生了演化,特别是在网络空间的舆论场内,借助一些新媒体平台和社交圈群,采取以假乱真、鱼龙混杂的方式虚无历史、歪曲历史,具有很强的蛊惑性和诱导性。有的打着文化交流、艺术互鉴的旗号,拉拢一些文化界和媒体界的团体或个人,赞助他们考察访问、著书发文,帮助他们营销作品、炒作人气,利用他们在社会公共舆论场的影响力,对一些非主流的、外来的思想文化和历史人文等进行拔高美化、虚构渲染,并在各种文章著述、对话访谈中夹带虚无文化价值、消解历史意义的各类观点和言论。还有的打着“传播知识”“科普历史”的旗号,利用人们的好奇心理和求知热情,包装成拥有各种头衔的“业内专家”或“资深学者”,装模作样地开办直播课堂、发表网络文章,貌似为公众科普历史知识,实际上却是播散歪曲事实、虚无历史的错误言论,包括为反面人物叫屈,为殖民者、侵略者正名等,企图形成社会舆论冲刷或改写国家、民族的历史记忆与历史叙事。 当现实舆论场与网络舆论场越来越交汇融合,历史虚无主义便更加“变本加厉”。社会舆论场里的历史虚无主义与热点性的社会话题和群体性的社会心理相呼应,配以巧舌如簧的说辞、以假乱真的套路和冠冕堂皇的伪装等,很容易避开社会大众的批判眼光和辨析思维;加之网络舆论场虚拟环境、海量信息等方面的掩护,更呈现出一种潜隐、眩乱的渲染与传播状态。这样的历史虚无主义在社会舆论场内所形成的波诡云谲的“迷雾”,不仅制造乱象、混淆视听,模糊民众的精神视野,也容易遮蔽历史、掩盖真相,迷失民众整体的历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