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3X(2022)03-0001-10 DOI:10.16614/j.gznuj.skb.2022.03.00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劳动之于个人、社会和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思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了劳动对于人的成长成才、全面发展的独特育人价值,在深刻把握劳动的丰富意蕴基础上将其育人功能高度凝练为“劳动可以树德、可以增智、可以强体、可以育美”[1]。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充分发挥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以推动实现这一根本任务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重大课题,而从学理上剖析与阐明劳动的育人功能是解题之要。 一、“劳动”的丰富内涵 “劳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概念、核心范畴。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对“劳动”有着深刻理解和系统阐释,形成了“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2]988“劳动创造了人本身”[2]988等基本观点。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立足中国实际,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中国化与时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点,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结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对劳动进行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劳动的丰富内涵,对更好理解与把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开展与完善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际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劳动是推动人的能力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 劳动是“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的全部能力即体能和智能”[2]681的实践活动。作为一种对象性活动,劳动的主体是处在特定历史阶段的人,其所进行的劳动受制于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因此,劳动的具体表现形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而无论劳动的具体形态如何变化,劳动始终是对体力和脑力的运用,是人的“体能和智能”的表现。但在不同的具体劳动中,“体能和智能”的表现存在着程度和性质的区别。一方面,不同劳动形式有着不同侧重。有些劳动主要体现为“体能”的发挥,如原始社会的人们制造简单工具、打猎、捕鱼等满足自身基本生存需要的劳动,尤其是机器大工业生产时期,以体力支出为依托,生产各式各样商品的流水线上的工人成了劳动者的代名词,“体力劳动”也成为社会对于劳动形式的一般认知与想象。相较而言,有些劳动则主要体现为“智能”的发挥,如写诗、写小说、排话剧、进行学术研究等。时至今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经济等新型业态的产生,计算机等行业的劳动者数量日益增长,不断壮大着主要依托“智能”的劳动者群体。虽然不同形式的劳动存在能力运用的差异,但任何具体的劳动形式都是体力与智力的综合运用,“不论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都是劳动”[3],“一切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值得尊重和鼓励”[4]5,“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份职业都很光荣”[5]9。 另一方面,在不同历史时期,劳动所体现的“体能和智能”的发挥有着质的区别。受制于生产工具、生产力的发展,不同时期的“体能和智能”运用与发挥有着质的差别,如古时马车、船楫等交通工具的生产主要是借助四肢力量和简单劳动工具,而汽车、轮船、飞机等则需要更熟练的技能和更复杂的技术。除此之外,这种质的差别集中体现为在劳动中人们的“体能和智能”是否真的能够“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的全部能力”。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有着截然不同的状态。存在压迫关系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劳动分为三六九等,更有甚者,劳动者本人无法享有劳动成果,不劳动者攫取前者成果,“奴隶”“农奴”“雇佣工人”等成为劳动者的代名词。此时,在压迫关系中,劳动是异化的劳动,不再是“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的全部能力”的力量,而是成为摧残人、毁灭人的滥觞。这一现象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得到了集中体现。虽然,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思想家肯定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将劳动视作财富的来源和根据,但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劳动是资本逐利的手段,不仅无法成为劳动者创造自身的本质力量,而且是资本家攫取剩余价值的“源泉”,劳动者“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6]53。不存在压迫关系时,“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4]3,“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5]9,劳动是一种积极的力量,“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7]44,劳动者“在劳动中发现广阔的天地,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4]10。 (二)劳动是体现人的创造性力量的实践活动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4]3,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是积极的、创造性的活动”[8]177。这种创造性首先是一种“从无到有”的创造性。一则,“人类是劳动创造的。”[5]9从人与动物的关系看,劳动是使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逐渐实现从猿到人的转变。恩格斯于《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中对这一过程有着细致阐述,通过制造简单工具等劳动,“正在生成中的人”[2]991不断训练着机体器官、提升着身体机能,“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6]147,最终超越了动物本能,实现了从猿到人的转变。因此,“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2]988,在发生学的意义上,“劳动创造了人本身”[2]988,“人类是劳动创造的”[5]9。二则,“社会是劳动创造的。”[5]9“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9]169,“生产物质生活本身”[6]158的劳动生产着“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6]158。正是在物质生活资料的基础上形成了社会。与此同时,人们以生产劳动为基础形成了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推动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逐渐构筑起了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