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回顾梳理20多年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是深入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基础性工作。自1994年我国接入互联网以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逐渐兴起并快速发展,先后经历了1994年-2004年的入网适应阶段,2004年-2012年的范式转换阶段,2012年至今的融合拓展阶段。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具有不同的阶段性特征,总体上经历了理论准备与初步探索、探讨定位与拓展建构、持续推进与深化细化三大阶段,并呈现出明显的科学化、学科化、融合化和体系化发展趋势。 一、入网适应期的理论准备与初步探索(1994年-2004年) 互联网的接入及其初步发展奠定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基础,形成了海量化、高速度、大存储的信息交换系统,开启了数字化、网络化、虚拟化的网络生活。面对新的网络信息技术环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被动应对到主动建设再到反思完善等阶段,并在由“网下”到“网上”、由“观网”到“入网”的过程中开展了大量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但由于入网适应期网络技术、网络基础设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等方面的不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发展还是初步的、不成熟的、不稳定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认识、利用并适应互联网进行网络化教育,网络实践程度还不深、认识还不足、主动性也不够,对理论的关照还比较少。但这一时期互联网的发展状况也引起了部分理论工作者的注意,并有了初步的理论探索。具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994年-2000年是理论准备阶段,互联网的接入及其实践的初步展开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提供了可能性以及实现可能性的必要条件。理论研究作为理性认识的过程必须以实践经验为基础,因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生成发展的前提必然是网络实践的展开,而入网适应期大量的网络实践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首先,互联网的接入以及校园网、局域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初步展开提供了物质条件。尤其以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为主的单位相继建立了一大批以大学生宿舍楼为主的局域网和门户网站。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推动下,各具特色的校园网页、各类主题的“红色网站”和新闻宣传网站陆续建立,网上课堂、网络课程、网络论坛逐步设立,初步搭建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平台,开辟了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新空间,拓展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内容与形式。其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为理论研究提供了必要的主体条件。为积极应对互联网发展带来的问题与挑战,推动和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化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重视教育工作者政治素养、信息素养、知识素养等方面的培育,并逐渐探索建立起以党政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院辅导员、学生骨干为基础,以网络技术人员为辅助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体系,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储备了一定数量规模的研究者。最后,党和国家及其领导人对互联网工作的重视以及相关制度的制定,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提供了基本遵循和保障。在这一时期,江泽民、时任教育部部长陈至立都提出重视运用网络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印发,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与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2000年-2004年是初步探索阶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开始进入学术视野,并得到初步论述。得益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内容的不断拓展与形式的创新发展,部分理论工作者开始关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问题。根据中国知网显示,2000年发表的论文《试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内首篇论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内容、方法等理论内容并提出“加强理论研究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导任务”的论文,开启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进程。此后,一部分学者开始对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以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特点、原则等理论内容进行初步研究,产生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视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论》《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界定的科学审视》等代表性论文,逐渐引发了学界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其体系研究的积极关注。在学术著作上,这一时期出版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思考》等著作。其中,曾令辉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论》是国内首部单独开辟“原理篇”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著作,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发展历程中早期的代表性著作。 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新的研究领域在这一时期开始被提出来。有研究者提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代、新实践给我们提出的新课题,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全新的领域,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研究内容。”[1]而2003年发表的《科学审视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趋势》一文则直接提出建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并从内涵、研究对象、特殊矛盾、研究内容等方面对其原理体系的建构提出了观点看法。[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提出深刻体现了网络实践的特殊性与理论工作者的主动探索性,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初步的理论基础。 总的来看,入网适应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虽然是初步的、探索性的,但也是进步的、开创性的,尤其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提出可以说标志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实践问题,而是开始有意识地拓展到基础理论及其体系建构的原理层面。当然,这一时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相对于建构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体系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 二、范式转换期的探讨定位与拓展建构(2004年-2012年) 以人本性、社交性和定制化为特征的Web2.0时代建构了以扁平化、去中心、主体化的人际互动平台为主的技术环境,形成了平等交流、双向互动、共享共建的网络生活新空间,而且网络社区、网络群体、网络组织等社会性网络要素的形成重塑了网络空间结构及其人际交往关系。面对网络人际互动新空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除了占领网络主阵地外,更加注重对教育实践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的分析与把握,以及对互联网的本质、特征、规律等方面的研究,在理论上更加关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定位、创新发展和理论体系的研究与建构。这一时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是相互渗透、交织进行的,即在实践发展中把握本质、建构理论,在理论研究中总结经验、指导实践。具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来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