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图像以各种形式蔓延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人们亦在图像场域中乐此不疲。“图像把抽象的思想变为感性的材料,使概念动人心弦,令原则生机勃勃。”[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在图像世界中找到了发展契机,图像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性质料和载体,发挥着价值传递和精神构建的重要功能,是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工具。探讨图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融合的矛盾,并探寻其背后的规律,有益于实现人们通过具体形象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促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 一、图像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面临的矛盾 以生动的视觉形象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心、入脑的因时之举、因势之要。但在传播过程中,图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融合仍面临矛盾。 1.内容域上:价值观的图像化与图像化的价值观的矛盾 内容源是呈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图像实体。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图像传播,必须既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的内容转化为形象符号,又要通过形象符号来呈现核心价值观内容。图像视域下,这一双向转化过程中内含的双重矛盾逐渐凸显。 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系统输入和零碎输出的矛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有机整体,“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2],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虽然可以从不同维度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将其转化为图像符号进行传播时,其系统内容是不能随意分割的。而在图像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却呈现出离散化、原子化、碎片化的倾向。一方面,媒体平台为适应短、微、快的传播模式,更多的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内容呈现为拆分的图像符号碎片,这种短、微、快的价值观图像转化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扩散速度。但为了追求传播速度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简化为可随意切割的形象符号的做法,却损害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固有的要素关联性、内容整体性和意义完整性,进而导致图像碎片化的传递样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性形态的冲突,并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形象符号过程的不完整性、分散性,也必然会影响人们以形象符号来体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体内容的过程。另一方面,大数据时代的算法推荐提升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像传播的精准度和效率,不仅有益于更多的人通过具化形象来体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有助于我们把握不同人群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象符号的接受偏好。但算法推荐也营建了“信息茧房”,精准推送也导致不同受众接收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图像出现差异,甚至在受众本位的技术过滤下,有些人无法接收到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髓的图像,有时候可能接收的还是完全冲突的图像,精准推送演变为“精准隔离”,出现“过滤气泡”效应,干扰受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面认知与理解。 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赋意与形象赋权的脱嵌。图像时代“图像人”的显著标识是受图像挟持的。图像成为霸权,不断挤压内容表达空间,不断把传播内容的内在价值边缘化,内容赋意在图像围困中被削弱。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意蕴被悬置。受众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像唤醒时更倾慕于形式化的外观,对于具体内容的获取则不断被具化形象阻滞,形象作为内容的有机外化逐渐取代了内容本身,导致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图像内涵流失,价值传播出现了本末倒置的倾向。另一方面,图像霸权也让错误价值观形式化包装植入有了可乘之机。其惯用做法是把错误的价值观念粉饰为易俘获大众的图像,让人们沉醉在经过美化的图像网络中,进而以图像拜物展开意识形态渗透和价值扩张,在隐匿操纵中实现“重新定位他们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重新整合他们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3]的目的。这既污染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内容源,也导致传播过程中的内容赋意与形象赋权相互脱嵌。 2.符号域上:图像能指的充盈与图像所指的虚无的矛盾 索绪尔以能指和所指来说明图像符号要素间的关系,能指是声音形象的物质表达形式,所指是声音形象所引发的概念的内容形式。[4]这种分属对应关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图像传播中表现为两对具体矛盾。 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图像虚拟化与现实相偏离。图像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载体,其功能是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效能,目的是以形象唤醒人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的构建。当前,图像随处可见,人们也愈发被图像围困,随之而来的是图像传播进入了“形象的矛盾逻辑时期”[5]38。这种形象矛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像传播中表现为双重矛盾。一方面,图像虚拟真实。虚拟图像在仿真、虚拟技术助推下不断被创造出来,但由于“虚拟图像”不断超越时空边界甚至没有时空边界的规制而出现“虚拟真实”,人们对形象的把握愈发偏离现实关系,现实的“我”与图像的“我”相分离[6],形象的价值内容在现实性追溯中逐渐遗失,从而使人们依据虚拟形象表达所获得的价值内容成为虚幻假象。如此,人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形象感知中,因缺少现实之维的强化与依托而难以深入真实价值内容层面,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指和能指脱离。另一方面,图像拟人化。图像拟人化,即人们可以把情感、思想、行为等投射到符号中,实现形象的人格化。其“重要的一面是按照新奇、感觉、同步和冲击来组织社会和审美反应”[7],其内在逻辑是感性霸权和理性缺场,人们在接受图像唤醒时只在乎形象是否符合“我”的主观需要。这使得人们在图像场域中偏重主观投射而抽离理性客观,造成图像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叙事载体的感性沁润功能变为“感性过滤”,让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图像在传播中难以实现感性与理性的双向破壁,具化形象因理性构筑被悬空而沦为失去内涵的空壳,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变成能指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