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有两条战线至为重要:在党的领导下,一是军事战线成绩突出,二是文艺战线卓有成效。长期以来,对于第一条战线研究得较多较好,对于第二条战线研究得却不够充分。其实,党领导文艺的作用不可低估,它对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其成功经验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思考和研讨中国共产党领导文艺的理论、方法、路径及其智慧,不论对于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文艺的百年风貌 中国共产党领导文艺的百年发展,是与国家共命运、人民同甘苦、时代齐发展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中国进步文艺之所以能取得辉煌成就,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分不开的,也与马克思主义文艺中国化的道路、人民文艺的发展方向密不可分。与历史上其他时期不同,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艺性质和精神实质都已发生根本变化,可以说,坚持为人民大众书写,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创作导向,成为党领导文艺工作的最重要原则。这既与我们党的宗旨有关,也与党领导文艺的观念和方法有关,还与党对文艺的特殊和具体要求有关。这是一个不断演进、发展和提升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革新和历史性进步的进程。回望中国共产党领导文艺发展所走过的道路,将会对中国共产党在文艺领导上的正确性、先进性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一)“文艺为人民”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在中国古代,文艺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其表现对象和审美趣味也主要立足于统治阶层。然而,这一数千年的文艺秩序最终被中国共产党打破。中国共产党领导文艺将重心转到为人民服务上来,将专门替统治者服务的文艺变为人民自己的文艺,让广大劳动人民能参与文艺创造,使文艺服务于人民。 五四时期,文艺界“平民文学”的口号喊得山响,但在广大劳动人民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无法进入文艺作品的情况下,这种“平民文学”的口号很难真正实现。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意识到上述局限,极力要求文艺作品表现无产阶级的悲惨境遇,为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发声,并呼吁作家“到民间去”,做“进煤窿的文学家”。①这可谓共产党人在文艺领域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是共产党人“人民文艺”“文艺人民性”思想的早期体现。 共产党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让文艺脱离工农群众的情形彻底改观。从理论上说,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共产党人提出“大众文艺”“大众文学”的口号,并赋予这些概念具体的社会性、阶级性内涵——“大众文艺”“大众文学”专指以工人阶级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文艺。20世纪40年代,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严肃的社会政治问题,是文艺家是否愿意为人民群众写作的立场和态度问题。《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共产党领导下的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明确指出“人民”的具体对象就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②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苏区和解放区文艺在实践上解决了党领导文艺、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方向问题,使“五四”以降的新文艺运动方向发生了质的改变和飞跃,这种飞跃体现为人民主体地位的确立。苏区和解放区人民主体地位变化在文艺领域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工农大众成为文艺活动的主要对象。在中国历史上,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群众一直没有社会地位,在生活上受歧视,所以很难进入文艺的表现空间,即使偶尔出现也是作为被侮辱与被损害者。中国共产党领导劳动群众翻身做了主人,社会政治地位发生剧变,这在中国历史上可谓翻天覆地。基于此,党领导的文艺将工农大众作为主要表现对象,成为作品的核心力量。二是工农大众在文艺作品中获得了真正的主体性。以解放区文艺作品为例,小二黑、喜儿、王贵、李香香等底层人物不仅成为文艺作品和舞台的主角,改变了被侮辱与被损害的身份,而且还以主体性人格得以呈现。应该说,让工农兵成为文艺真正的主人并获得主体性,彻底改变了几千年来中国文艺的叙事伦理。三是工农大众作为创作主体成为文艺的一支新军,出现了“写群众、群众写”的新现象。所谓“写群众”,是指文艺创作的对象和内容都是工农大众自己的生活,从内容到形式再到人物和语言都是人民群众自己熟悉和喜爱的。所谓“群众写”,就是让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文艺创作和表演,从工农兵中培养、发现创作和表演人才,赵树理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在革命斗争年月,由群众参与创作和表演的文艺作品,生活上紧接地气,立场上具有鲜明的党性和阶级性,传播了先进的政治思想文化,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阶级觉悟,巩固了苏区和解放区政权,成为我党领导下的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最高领导人一直关心文艺发展方向、关注文艺发展中的人民性问题。毛泽东先后两次对戏曲舞台上充斥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情况提出批评,③指出社会主义文艺的表现对象应是人民群众及其生活,自此文艺出现大力塑造和表现工农兵形象的热潮。老舍的《茶馆》《龙须沟》等作品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重要收获,他因此也被称为“人民艺术家”。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的主张,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在文艺活动中“继续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④之后,江泽民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造……使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⑤胡锦涛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应当“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永远同人民在一起”。⑥该时期的“人民”范畴比以往更宽泛,内涵更丰富,反映了“为人民写作”的开拓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