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错位”(anachronism)或作“时代错误”,源自古希腊文“
ναχρονισμ
”,由“向回退;向上”(
ν
)与“时间”(χρ
νο
)两词结合变形而来①。在欧洲各语言中,该词的词形、词义皆本于此。如今它仍是一个常用词,一般用来指在年代上出现的差错,或指“不合时宜”的人、事、物,而这些含义与它在人文学术领域中的含义有着密切联系。将这一概念引入人文学术领域的先驱是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文主义者洛伦佐·瓦拉(Lorenzo Valla),他留下了一个著名的案例:通过不同时代拉丁文在词汇及修辞上的差异,他断定所谓的“君士坦丁献土”文件是后世伪造的。这种重视考证时代错误的文本批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此后西方的历史学等诸多学科的学术价值取向②。在非虚构性的叙事中,一般而言,“时代错误”都不是一个具有正面含义的词,它或意味着在时代问题上的事实谬误,或指与时代精神格格不入的存在。例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将当时德国的实际政治状况称为“时代错乱”(Anachronismus),不是指它在历史的记录上存在时间谬误,而是说它的存在状态本身“低于历史水平”③。本文要讨论的当代法国思想家朗西埃关于“anachronism”的重新阐释同上述负面用法截然不同。为示区别,笔者特将其译为“年代错位”。 由于“年代错位”在一般语汇和学术用语中皆被视作一个负面概念,其重要性在朗西埃的研究者那里长期被低估了,朗西埃发表于1996年的文章《年代错位的概念与历史学家的真理》(以下简称《年代错位》)直到2015年才被译为英文④。在朗西埃的众多西方研究者中,近年来唯有奥利弗·戴维斯(Oliver Davis)和克里斯汀·萝丝(Kristin Ross)两人在研究中简略提及这一概念⑤。为了重估“年代错位”在史学和文学研究中的价值,2017年4月,纽约大学比较文学系主办了以之为主题的历史学—文学研讨会。在主题发言中,朗西埃追溯了这一概念一直以来遭受的误读与偏见,并呼吁历史学家和文学理论研究者们重新思考正向阐释“年代错位”的可能性⑥。本文从朗西埃对“年代错位”范畴的正向建构入手,就以下三个层次展开论述:第一,交代由朗西埃重新裁断的欧洲学术史上拉伯雷研究的一桩公案,探讨西方文学—史学批评如何通过“年代错位”的“定罪”来排除不符合时代精神的事物;第二,考察朗西埃所言的时间性、叙事话语与历史之真的复杂关系,在他看来,特定诗学程序与“天意”历史观的联姻奠定了西方本质主义进步史观,造就了事物的历史存在及其时代“场所”之间的线性对应关系;第三,依托朗西埃自身思想的发展历程,阐释正向建构“年代错位”概念的理论意图与政治立场,即恢复历史叙事的多重时间性,由此探讨那些同某一时间节点的“实际状况”不符的概念/名词如何作为历史存在的潜流,真实地提供了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拉伯雷的无信仰问题与作为“罪”的“年代错位” 在《年代错位》一文中,朗西埃在与法国历史学家、年鉴学派创始人之一吕西安·费弗尔(Lucien Febvre)激烈的理论交锋中,启动了这一看似古旧的历史主义概念。文章的直接批判对象正是费弗尔于1942年出版的名著《16世纪的无信仰问题:拉伯雷的宗教》(The Problem of Unbelief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The Religion of Rabelais),该书将人文研究叙事中的“年代错位”视为“所有罪中最恶劣的、不可原谅的罪”⑦。在这里,朗西埃试图介入的是欧洲学术史上拉伯雷研究的一桩公案。这桩公案牵涉到的理论家包括:编纂拉伯雷全集的阿贝尔·勒弗朗(Abel Lefranc)、苏联文艺理论家米哈伊尔·巴赫金及费弗尔三人。勒弗朗是20世纪初大名鼎鼎的拉伯雷研究专家,由他经典化的拉伯雷形象是一个取笑时代的一切陋习、对抗传统宗教信条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无神论者。而这一判读却与费弗尔的历史观两相抵牾,费弗尔倾注了大量精力考据中世纪教会文献,驳斥了视拉伯雷为人文主义无神论先驱的看法。按费弗尔的说法,无神论思想在那个时代根本不存在,拉伯雷只是重述了一些流传在中世纪教会中的笑话,不能用后世出现的无神论观念来理解拉伯雷的思想,费弗尔认为勒弗朗在解读人物与时代关系时,“想把16世纪说成是一个怀疑的世纪,一个不信教的世纪,一个理性主义的世纪,并把16世纪作为这样的世纪去颂扬,那是犯了最为严重的错误”⑧。